淳熙五年1178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先後任命為福州、江西提舉常平茶鹽公事。
淳熙六年1179年)秋,陸游被任為江西常平提舉,主管糧倉、水利事宜。次年,江西水災,陸游號令各郡開倉放糧,並親自“榜舟發粟”。同時上奏朝廷告急,請求開常平倉賑災。十一月,陸游奉詔返京,給事中趙汝愚藉機彈劾陸游“不自檢飭、所為多越於規矩”,陸游忿然辭官,重回山陰。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陸游閒居山陰五年之後,朝廷才重新起用他為嚴州知州。陸游入京向孝宗辭行,時陸游詩名大勝,孝宗於延和殿勉勵陸游說:“嚴陵山青水美,公事之餘,卿可前往遊覽賦詠。”陸游在嚴州任上,“重賜蠲放,廣行賑恤”,深得百姓愛戴。閒暇之餘,陸游整理舊作,命名為《劍南詩稿》。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陸游任滿,朝廷升為軍器少監,掌管兵器製造與修繕,再次進入京師。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禪位於趙惇宋光宗),陸游上疏,提出治理國家、完成北伐的系統意見,建議“減輕賦稅、懲貪抑豪”;“繕修兵備、搜拔人才”,“力圖大計”,以恢復中原。
紹熙元年1190年),陸游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再次進言光宗廣開言路、慎獨多思,並勸告光宗帶頭節儉,以尚風化。由於陸游“喜論恢復”,諫議大夫何澹彈劾陸游之議“不合時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終以“嘲詠風月”為名將其削職罷官。陸游再次離開京師,悲憤不已,自題住宅為“風月軒”。
紹熙五年1194年),太上皇趙昚病故,宋光宗趙惇稱病不肯居喪,滿朝譁然。知閣門事韓侂冑與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等密謀,廢除趙惇,立太子趙擴為帝,是為宋寧宗。韓侂冑是趙擴妻韓氏的叔父,把持朝政,獨攬大權,貶朱熹、斥理學、興“慶元黨禁”,專權跋扈,陸游便寫詩譴責韓侂冑。
嘉泰二年1202年),陸游被罷官十三年後,朝廷詔陸游入京,擔任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一職,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並免去上朝請安之禮,不久陸游兼任秘書監。
編修國史其間,因韓侂冑主張北伐,陸游大力讚揚和支援,給予種種合作,並應韓侂冑之請,為其作記題詩,勉勵韓侂冑抗擊外侮,為國立功。
嘉泰三年1203年)四月,國史編撰完成,寧宗升陸游為寶章閣待制,陸游遂以此致仕,時年七十九歲。
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陸游回到山陰,浙東安撫使兼紹興知府辛棄疾拜訪陸游,二人促膝長談,共論國事。辛棄疾見陸游住宅簡陋,多次提出幫他構築田舍,都被陸游拒絕。
嘉泰四年1204年),辛棄疾奉召入朝,陸游作詩送別,勉勵他為國效命,協助韓侂冑謹慎用兵,早日實現復國大計。
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冑請寧宗下詔,出兵北伐,陸游聞訊,欣喜若狂。宋軍準備充分,出師順利,先後收復泗州、華州等地。但韓侂冑用人失察,吳曦等裡通金朝,按兵不動,圖謀割據。陸游詩翰多次催促,吳曦不理。不久,西線吳曦叛變,東線丘崈主和,韓侂冑日益陷於孤立。
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彌遠發動政變,誅殺韓侂冑,遣使攜其頭往金國,訂下“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陸游聽到這些不幸的訊息,悲痛萬分。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陸游憂憤成疾,入冬後,病情日重,遂臥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陸游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臨終之際,陸游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存世有九千三百餘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46歲入蜀以前,偏於文字形式;入蜀到64歲罷官東歸,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也是詩風大變的時期,由早年專以“藻繪”為工變為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充滿戰鬥氣息及愛國激情;晚年蟄居故鄉山陰後,詩風趨向質樸而沉實,表現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
陸游的詩歌涵蓋面非常廣泛,幾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按內容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
堅持抗金,討伐投降派。陸游坦率直言“和親自古非長策”,“生逢和親最可傷,歲輦金絮輸胡羌”,並揭露“諸公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其樂府詩《關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層統治者和守邊士兵、淪陷區人民在主戰和主和立場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統治集團的妥協求和政策造成的嚴重惡果。陸游的這類詩歌,以其鮮明的戰鬥性、針對性,鼓舞了人們的抗金的鬥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抒發慷慨激昂的報國熱情和壯志未酬的悲憤。陸游年輕時就以慷慨報國為己任,把消滅入侵的敵人、收復淪陷的國土當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敵理想屢屢受挫。於是,他的大量詩歌,既表現了昂揚的鬥志,也傾訴了深沉的悲憤之情。如《書憤》一詩,詩人一心報國卻壯志難酬,昂揚豪壯中帶著蒼涼悲愴,既是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是這類作品的典型代表。
描寫田園風光、日常生活。陸游熱愛生活,善於從各種生活情景中發現詩材。無論是高山大川還是草木蟲魚,無論是農村的平凡生活還是書齋的閒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魚、一鳥,無不裁剪入詩”。《遊山西村》一詩,色彩明麗,並在景物的描寫中寓含哲理,其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成為廣泛流傳的名句。他的《臨安春雨初霽》,描寫江南春天,虛景實寫,細膩而優美,意韻十足。
愛情詩。由於宋代理學對士人思想感情的約束和宋詞的發展,宋詩言情的功能漸漸減弱,宋代的愛情詩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和唐詩比肩,但陸游卻是個例外。陸游年輕時曾和前妻有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經歷,他悼念前妻的詩歌,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晚年創作的《沈園二首》,被後人稱作“絕等傷心之詩”,是古代愛情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陸游在南宋詩壇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初年,雖然局勢危急,但士氣尚盛,詩壇風氣也頗為振作;隨著南宋偏安局面的形成,士大夫漸趨消極,詩壇風氣也變得萎靡不振,吟風弄月的題材走向和瑣細卑弱的風格日益明顯。陸游對這種情形痛心疾首,他高舉起前代屈、賈、李、杜和本朝歐、蘇及南渡諸人呂本中、曾幾等)的旗幟與之對抗,以高揚愛國主題的黃鐘大呂振作詩風,對南宋後期詩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江湖詩派中的戴復古和劉克莊都師承陸游。到了宋末,國破家亡的時代背景更使陸游的愛國精神深入人心。
陸游的詩歌,對後代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特別是清末以來,每當國勢傾危時,人們往往懷念陸游的愛國主義精神,陸詩的愛國情懷也因此成為鼓舞人民反抗外來侵略者的精神力量。陸游寫山水景物和書齋生活的詩篇,因描寫細膩生動、語言清新優美,也頗受明、清詩人的喜愛。陸詩中對仗工麗的聯句常被用作書齋或亭臺的楹聯,也說明陸游的這一類詩篇在後代擁有廣大的讀者。
陸游一生的主要精力用於詩歌創作,“是有意要做詩人”,對作詞心存鄙視,因而,作為“辛派詞人”的中堅人物,與其詩相比,陸游的詞數量並不多,存世共約一百四十餘首。但陸游才氣超然,並曾身歷西北前線,因此,陸游也創造出了稼軒詞所沒有的另一種藝術境界。
陸游詞的主要內容是書寫愛國情懷,抒發壯志未酬的幽憤,其詞境的特點是將理想化成夢境而與現實的悲涼構成強烈的對比,如《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回想當年,滿腹愴然。陸游也有詠物詞和愛情詞,其《卜運算元·詠梅》,上闋寫景、下闋表志,顯示出身處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釵頭鳳·紅酥手》一詞,節奏急促,聲情悽緊,先後兩次感嘆,蕩氣迴腸,悽婉動人。
陸游詞風格多樣,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真摯動人,與宋詞中的婉約派比較接近;而有些詞常常抒發著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著高超的襟懷,或寓意深刻,又和蘇軾比較接近。最能體現陸游的身世經歷和個性特色的,是慷慨雄渾、盪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風格與辛棄疾比較接近。但陸游詞亦因風格多樣而未能熔鍊成獨特的個性,有集眾家之長、“而皆不能造其極”之感。
陸游在散文上頗有造詣,兼善眾體,構思奇巧,文筆精純。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最能體現陸游散文的成就。同時也如在詩中一樣,不時地表現著愛國主義的情懷。陸游還有一些別具風格的散文,書寫鄉居生活之狀,淡雅雋永。
陸游的《入蜀記》是中國第一部長篇遊記,內容豐富,舉凡史事雜錄、考據辯證、詩文評論、小說故事等應有盡有,形式靈活,長短不拘、文字頗簡練;尤其過三峽的一部分,多有對自然風光、名勝古蹟的歷史人物的描述和品評,字裡行間浸透著愛國之情,又饒有趣味。隨筆式散文《老學庵筆記》,筆墨雖簡而內容甚豐,所記多系軼聞,頗有史料價值,是南宋筆記的精品。同時,陸游還善於四六,文集中有不少四六文精品,如陸游的《祭雷池神文》語言淺切而氣勢雄放,與其詩風頗近。
喜歡國色芬芳請大家收藏:()國色芬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