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稟主公,荊州使者伊籍求見。”一個侍衛從門外匆匆的趕了進來。
對於伊籍這個名字,呂布還是有些印象的。
此人頗有才識,見禮於世,善於辭令,很有辨才,大有上國大家之風範。
深受劉備的賞識,與糜竺,簡雍,孫乾三人為劉備賬下四大幕賓。
此人給呂布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出使吳國那段,有一次,他出使吳國,孫權聽說他的急辯之才,想在言談間挫敗他。
當伊籍進見孫權,行拜揖之禮時,孫權便問“勞事無道之君乎?”
意思是,你為無道之君辦事,勞累嗎?孫權口中的無道之君當然是指劉備。
沒想到,伊籍立即回答,“一拜一起,未足為勞。”
意思是,只是拜一下便起來,不算勞累。
伊籍不動聲色脫口而出的話,迅速將“無道之君”這個帽子戴在了孫權自己的頭上,讓孫權哭笑不得,又驚奇不已,不由得暗暗佩服伊籍的才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有名的“伊籍一拜”的典故,將伊籍恢弘風雅的名士形象烘托而出。
“將他帶進來!”
呂布揮了揮手,讓舞姬和樂師退了下去。
伊籍走到門外,正了正衣冠之後,邁了進去,拱起手朝著呂布一拜。
“荊州從事伊籍,拜見溫侯。”
“無需多禮,坐吧,不知機伯此番前來所謂何事?”呂布伸手示意伊籍坐下說話。
伊籍雖然好奇呂布為何知道自己的字,但也沒多想,衝著呂布道謝一聲,便坐了下來。
隨後,伊籍開口道:“籍奉我主之命,將張繡給溫侯送過來了,不知溫侯何時釋放我家兩位蔡將軍。”
“哦?機伯為何不言撤兵之事?”呂布意味深長的笑著問道。
“溫侯會為了區區一個張繡就撤軍嗎?”伊籍不答,反而笑著反問道。
“為什麼不呢?本將本來就是為了宛城和張繡而來,如今目的既然已經達到,當然要考慮撤軍之事了!”
呂布本來想等著伊籍提出讓自己撤軍之時,自己便先答應下來,當劉表放鬆警惕之時,自己便揮軍直取樊城。
“溫侯是欺我荊襄無人嗎?支援宛城只需精兵數萬即可,而張繡在失了宛城之後,不過是一條喪家之犬,對溫侯構不成任何威脅,溫侯又何必盡起關中之軍。”伊籍輕笑道。
呂布大笑一聲:“早就聽聞荊襄多才俊,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伊籍此人,是東漢末年難得一見的辯才,如果有可能,麾下嚴重缺人的呂布當然不想就這麼放過。
而且,具呂布從所知,伊籍此人對劉表並沒有多少忠心,不然的話,也不會在劉備駐軍新野的時候,有事沒事就往劉備那跑,和劉備打好關係了。
當然,對此,呂布也理解他這種做法,畢竟他在劉表的麾下,也只能算是一個邊緣人物。
俗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特別是有才華的人更是如此,誰想就那麼默默無聞的跟隨在一位庸主的身邊,埋沒自己一身所學。
呂布舉起手中酒樽,對著伊籍示意過後,一飲而盡,道:“先生如此大才,何必委身奉事劉表那個虛名無實之人?不如來本將麾下,與本將一起在這漢室將傾之際,為我大漢的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難得溫侯心中還有我大漢,可是以溫侯在長安城的所作所為來看,可一點也看不出來想要匡扶漢室的意思,倒是與那國賊董卓如出一轍。”
對於呂布說劉表是虛實無名之輩伊籍也不做辯解,畢竟劉表是個什麼樣的人,伊籍自己心中清楚。
與此相比,伊籍倒是更想聽聽呂布對自己在長安城的所作所為有何辯解。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