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城不易年年創”
“我輩皆是創城人”
剛參加完街道舉辦的創城啟動大會,蘇悅然和劉美丹倆人胡編了兩句詩,一唱一和地往如意家園網格室走去。
2018年,h市在全國文明城市113個地級提名城市中,年度測評取得了還算不錯的成績,進入了前十名。
2019年,作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建立的中間年份,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工作標準會更高,創城力度也會更大。
因為,2018至2020年連續三年是文明城市建立評選的一整個週期,由中央文明辦組織國家統計局和中央文明委部分成員單位組成測評組,並且會以實地暗訪考察、入戶問卷調查、網上材料稽核三種方式,對全國文明城市的提名城市進行每年度測評。
創城的意義不言而喻,透過創城,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的文明意識,使人民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但每一次創城,都是一段難忘的奮鬥歷程。
能夠參與創城工作是光榮的,但是也是非常艱苦的。
根據以往的經驗,市裡創城每次都是一層層、一級級的開會啟動。
創城任務會從市裡下到區裡,區裡下到街道,街道再下到社群。
最後,創城工作的實際開展,自覺不自覺地就會變成街道和社群的工作。
不管你人手夠不夠,資金足不足,創城工作都是第一位的,不容有失!
作為最最基層的社群工作者和網格員,蘇悅然她們還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居民。
甚至有的居民會認為,創城就是給社群創的,創好了就會有很多獎金。
每每聽到這種說法,社群工作人員就委屈的吐血......
反正工作這幾年,蘇悅然從來沒見過獎金長啥樣。
為了創城,蘇悅然和同事們拼了,五加二,白加黑,逐漸成為工作的常態。
早六晚九,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社群工作人員幾乎人人變成了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
幹得了清潔工、做得了維修工、抹得了牆、平得了地,搖身一變又成了拿著大喇叭發傳單的新聞寫手。
還是那句話,只要想想每月二千元左右的工資,這份工作便可以讓社群人員萌生一次又一次辭職的念頭。
但是,現實是無奈的。
她們大多人的青春已經奉獻給了社群工作,這裡有舍不掉的情愫;離職轉換職業賽道,卻又有太多的阻礙。
所以,社群的年輕人流動性很大,時間久了,留下來的多是大齡女士。
已過而立之年的蘇悅然,越發感覺自己成了社群姐姐中的一員,為了創城工作,不得不放棄了接送孩子,不得不捨掉了精緻妝容,一天到晚泡在小區裡。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講,上面政策千千萬,落到百姓頭上也是一針一線。
蘇悅然經常告誡自己,無論街道和社群領導給自己多大的壓力,到了居民那裡都要保持好的工作態度,多做對居民有益的事情。
這不,蘇悅然和劉美丹帶領幾位勞務派遣人員,剛把火柴廠小區和化肥廠宿舍的地面、樓道和公眾區域的衛生清掃乾淨,水還沒喝一口,就收到了一份來自街道創城辦的工作督辦單。
是化肥廠宿舍二號樓五單元一樓江大娘家門口有種菜現象,需要快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