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何遂高乃是南陽人士,家裡和張益德家差不多是個屠夫,不過張益德家裡更有錢一些,不過他的妹妹被皇帝看中立為貴人,又因為生了皇子被立為皇後,作為皇帝的大舅子自然頗受寵幸。
黃巾起勢,何遂高便被拜為大將軍,這何遂高沒啥本事但是手下的人不簡單,黃巾之亂被平,皇帝病重,何遂高自然掌了大權。
不過這何遂高和內室宦官的關系很不好,話說好像外戚和宦官的關繫好像從來沒好過。
皇帝本來偏愛小皇子劉伯和想要傳位於他,但是何遂高想要自己的外甥劉辯做皇帝,但是宦官一看這皇帝要頂不住了,於是就偷偷商議著立劉伯和為帝。
何遂高自然是很不開心,明明自己的外甥要做皇帝了,外人要來奪自然很不開心,哪知道何遂高這個廢柴真是不靠譜,好好的一手牌面打成爛牌,不知道除惡務盡的道理,殺了點宦官之後就放了心,結果被剩下的宦官成功反殺。
然後死之前還造了一把孽,詔令董仲穎入京,董仲穎,隴西人,原是幷州刺史,黃巾起勢。結果不盡心,被削了官職,之後韓文約馬壽成在涼州起勢又複為中郎將,功大,拜為前將軍,封鄉侯,徵為幷州牧。
本來董仲穎還沒進洛陽,何遂高便敗亡了。
但是城內大亂,兩位皇子被宦官挾持出城,不對,時大皇子已經繼位為皇,應當是皇帝和王爺奔城而而出。二人直走到北邙,滿地荊棘看不到路在何方,或許是天不亡二人,董仲穎的女婿李文優勸諫董仲穎前去尋找,最終一帝一王被董仲穎尋得,帶回洛陽。
董仲穎暗招何遂高舊部,京中禁衛便皆屬與其。
之後的事就是相當明瞭了。董卓意欲廢帝另立劉伯和為帝,關於這個問題寇封也是有些疑問,明明劉伯和更為聰慧,董仲穎既然要專權又為何立他呢,真是不解。
幷州刺史丁建陽不同意董仲穎廢帝再立新帝,結果被義子呂奉先所殺,舊部也是皆歸董仲穎所有。
丁建陽死了,本再議廢立之事不會有什麼人出來反對,結果中軍校尉袁本初又不同意,董仲穎一看還有人相反對就想再開殺戮,結果這個袁本初家世威望都很高,不便動手,出宮之後,袁本初便急忙出城往冀州去了。
董仲穎成功廢帝,有人反對皆受屠戮,劉伯和登基為帝,拜董仲穎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董仲穎的女婿李文優又鴆殺了廢帝和廢後,自此便兇名遠播了,弒帝,可不是什麼人都敢做出來的。
曹孟德此時心繫天下欲除董仲穎,便聯系司徒王子師借得至寶七星寶刀,假借獻寶刀之名刺殺董仲穎,結果被識破,差點命喪,不過慶幸逃了出來往陳留而去。
曹孟德回到陳留面見父親,說了此事,想要散盡家財起兵勤王,又有陳留孝廉衛弘疏財仗義身為大商也是頗有錢財,就是前面所說的陳留衛,作為曹孟德的忠粉如同蘇雙於劉玄德一般也是拿出家資相助。
曹孟德很是開心,於是詐稱自己逃出都城之時身懷密詔,詔令天下諸侯起兵勤王,自己也在陳留舉起義旗招募義兵,數日之間,應募之人不勝列舉。舉起義旗之時四方送糧之人也是不計其數。
朝廷發生這些事的時候,劉玄德也是同幾人探討此事,不禁感嘆多事之秋矣,原以為自己等人盡心盡力為天下盡力,萬萬沒想到天下卻是要大亂,當真是積重難返了。
劉玄德也是不禁感嘆自己的義子早有先見之明,早就開始整軍備以備不時之需,自己身為平原縣令只能固守此處不能盡心戮力,衛國討賊真是有些恥辱。
寇封則是安慰自己的父親不用心急,因為時機就要到了,他們也是開始偷偷的備戰,畢竟這也是冒犯之事又怎麼能光明正大的做出來呢,寇封知道,既然曹孟德陳留舉義兵,那麼諸侯討董應該也要開始了。
劉玄德本是對此事不敢茍同,但是寇封的話讓他驚醒,自己身為劉姓之後若不盡心為國討賊,這天下到底會走上一條什麼道路,還真是不好說呢,不如自己盡一份心,就算是天下萬民吧。
無幾日,有曹孟德信傳來,聲言自己將奉詔勤王,希望昔日戰友也能為國除賊,誅殺董賊,還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