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境內,因為多年不遇的一次大豐收,所有人都紛紛慶賀,大有一種舉國歡慶的態勢。
而北方的草原本來並不平靜,加上幾路人馬進去攪和,於是更不平靜了。
南北匈奴依舊時常派遣各自的隊伍互相襲擾,兩方交界方圓幾百裡的小部落,幾乎被一掃而空。
東部鮮卑的慕容部落也是與北烏桓的舍利護有衝突。
在此,先說一說烏桓。
烏桓,也有人叫烏丸,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
戰國後期,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遂以山名為族號。
到了西漢末年,烏桓已經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
王莽執政時,下令烏桓不得再向匈奴繳納皮布稅,匈奴則率兵侵擾劫掠烏桓人畜。
王莽又驅使烏桓進攻匈奴,但是卻以烏桓妻子為質,以殺戮立威,使得烏桓不滿,起來反抗,叛漢朝,投降匈奴。
后王莽的政權被世祖劉秀推翻,建立了東漢。
在此期間,烏桓常與匈奴聯兵侵擾代郡以東各地。
烏桓經過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朝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朝廷並藉此利用他們來和匈奴之間形成了一個隔離帶,來抵禦匈奴的不時侵擾,或者蒐集有關匈奴的情報。
烏桓到了漢安帝以後,漢朝不修內政,政治腐朽,官吏腐敗。
朝廷中央的腐敗之風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地,尤其是邊疆地區,腐敗更加嚴重。
邊疆的官吏對百姓和羌胡人以及烏桓人的壓榨和盤剝更為殘酷。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個道理適應整個人類。
深受漢官壓迫的烏桓則逐漸開始自立並反抗。
邊疆官吏的治政能力也逐漸下降,逐漸失去了對外族部落的管理和統治能力。
烏桓便時而恭順,時而叛亂。
到了漢靈帝即位之時,烏桓的勢力已經足以威脅漢朝邊疆各地各郡的安全。
唯獨西部鮮卑的檀石魁,則是抓緊時機開始發展壯大,不斷的吞併周邊的小部落,就連中部鮮卑也是被他吞了大半。
華昭與華耀重逢之後,有鑑於讓華耀奪舍劉宏,方首先在西部鮮卑,對檀石槐部動了大手腳。
掠走賣了檀石槐及他的部分親衛,使得最為強大的西部鮮卑內亂了起來。
從而引起的一系列亂象,削弱了整個東胡,後面又捉了一批匈奴首領,又削弱了匈奴的勢力。
不然,華耀根本不敢派兵出去草原攪和。
董卓率領的一千涼州騎兵,此時已經摺損了大約四百餘人。
西北部的鮮卑小部和北匈奴的小型部落基本上被他們一掃而空。
董卓走出臨時搭建的帳篷,感受著秋日的冷風,不由得看向東南方向。
一名董卓的親衛來到他身旁,輕聲道:“將軍,目所能及的小部落已然所剩不多,咱們是否該回去了?”
“呼~,該回去了,只是可惜了那些戰死的弟兄!!”
想起那些戰死的西涼子弟,董卓不由幽幽嘆息一聲。
“將軍不必哀傷,在下相信,終有一日,大漢王師一定會再次來到這裡,接他們和他們的孩子回去!”
“哈哈~對,你說的對,他們睡了幾個胡女,總有一個能為他們生下孩子,終會有大漢收服整個草原的那一日!”
看了身旁的親衛一眼,董卓想起遠在洛陽的天子,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
隨後董卓朗聲道:“去告訴弟兄們,把戰死弟兄的遺物收好,收拾一下,咱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