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想走門路升官,遇到了以儉治國的天子,又遇到了能忍能讓的內侍,不知是為幸乎?
很快,宛陵縣令遵從趙忠的囑咐,花錢購買了近四十石稻米,運回了縣所。
想起那些本地地主的囑託和許諾的好處,宛陵縣令猶豫的敲響了趙忠的房門。
“你個混賬,狂徒,果然是欲害了咱!”趙忠氣的差點暴走。
“你去告訴他們,想進天子的龍衛營就拿出真正的本事來,吾可不會徇私,不會吃拿卡要!”
關鍵是,咱作不了主,只起個監督作用。有那樣一個天子,咱也不敢吃不敢拿。
屋內傳來趙忠的怒喝聲,而宛陵縣令則一臉尷尬的退了出來。
如此清廉公正的太監,還真是重新整理了這個縣令的三觀。
當看到縣令將各自送去的財物退回來之後,那些送禮之人頓時有些忐忑不安。
他們也和縣令一樣,懷疑自己是不是遇到了一個假太監?
那,是不是去見見黃校尉?
宛陵縣令打著勞軍的旗號去了城外,結果卻會更慘。
東西,黃忠全部收了,還給這個縣令記了一筆,準備回稟陛下。
分了一成出去給隨行的五個龍衛裡的百夫長,剩下的回去上交。
而徵兵條件一樣,考核標準也一分不降。
各位送了厚禮的家主若是要怨怪,也只能怨怪宛陵縣令了。
天子派出黃忠、孫堅兩路徵兵人馬,順帶調查江東的吏治情況。
還有,根據歷史資料,丹陽郡句章有個叫許生的,與子、孫於熹平元年造反。
這個造反的事情,肯定會準備多年才扯旗號付諸行動。
華耀可不想等他們打出了造反旗號再滅。他喜歡把壞事情消滅在萌芽之中。
歷史上消滅許生那個“越王”和許昌那個“陽明皇帝”的,就是揚州刺史臧冥、丹陽太守陳夤和吳郡司馬孫堅。
當華耀翻看全國官吏表時,看到丹陽太守陳夤的名字,才想起這件歷史事件。
為了防患於未然,今年西涼戰事勝了之後,又趁著整頓吏治,收拾了袁氏一族。
華耀便將原來袁氏之人擔任的揚州刺石給了臧冥。
而且,華耀由此不禁多想深了幾層。
許氏與袁氏親密,那麼,歷史上熹平元年的許生與子、孫的造反案例,有沒有袁氏加入呢?
雖然沒有證據,屬於難說一類的事情!
但華耀認為有。
等一,想竊取大漢天下的人,總是希望大漢亂起來,而且越亂越好。
第二,他們要打擊大漢皇帝的威嚴,皇室的臉面。
只有大漢亂了,他們才有機會的不是。
而且,大漢天子威嚴掃地了,才會有更多投機者加入,對於他們以後的造反,也有了理由。
而歷史上袁氏的覆滅,未嘗不是他們竊取大漢天下的報應。
“殿興有福,首倡必譴”的理論,華耀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
喜歡漢末之我來了請大家收藏:()漢末之我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