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在朝堂上公開了公孫瓚和公孫度的兩封信,大漢朝廷官員被天子引導著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不管上下官員願不願意,所有人都像是上了同一列戰車,必須向著那個方向去努力。
這是一種華耀耗費心氣,努力引燃的大勢,更是一種轉移階級矛盾的手段。
就如諸葛亮曾經為蜀漢的北伐所做出的佈局和努力,除了是為了理想志願,還有幾分不得已。
華耀領導如今的大漢,勤勉政事,恢復國力,以雪邊境之恥,也是與諸葛亮的意圖彷彿。
上下官員都儘量的把目光投向戰事,努力的各司其職,化解內部矛盾。
雖然仍有相互攻訐者,不過也由原來的聞風彈劾轉而變成了盯緊對方是否懈怠政務。
華耀這個天子也順勢吩咐了探事司的探子,大肆宣揚北方草原部族的兇殘。
自古以來,朝廷內部穩定的情況下,各朝各代的官僚總是會極盡力量的爭權奪利。
而當外有威脅之時,他們又會自動自覺的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文人士大夫還喜歡拿出他們制定的一套道德標準來約束帝王。
而他們卻肆無忌憚的,或者尋著理由的踐踏那些道德準則,讓有些帝王深感束手無策。
如今華耀主動出擊,大肆宣揚並製造外部威脅論,用國家民族大義來對這些官員進行約束、引導。
在華耀看來,漢民族是最可愛、最堅強、最團結又最矛盾的民族。
無論何時,就算內部打出了腦漿子,只要有了外部威脅,他們總能及時放下芥蒂,一致對外。
想要約束各級官吏,除了嚴酷的律法,還要有一定的外部壓力。
國家還很艱難,還不是爾等爭權奪利、貪圖享樂的時候…
要是被異族欺凌不還手,甚至是佔去了土地,不要說天子丟臉,朝臣也一樣,史書以及民間的學子士人也饒不了人。
將朝廷上下綁上一架戰車,這就是華耀最終的目的。
所以華耀才會採取轉移矛盾的手段,不遺餘力的大肆宣揚,並製造外部威脅論。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是需要壓力和競爭對手的。
聽著信上所述,北方邊境的一件件慘案,無數年輕的太學生、學子還有遊俠兒盡皆怒不可遏,紛紛請願表示,他們願意自備武器、乾糧北上殺胡。
華耀聽了,覺得太學生不大靠譜,而遊俠兒的目的,明顯不是請願。
他們若是真的想去,誰還能夠攔著不成。
這請願,大概是為了想進天子新編的龍衛隊。
而龍衛隊,可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
於是,華耀派時任大司馬的劉寵去好言相勸,讓他們三思而後行,量力而行,報國不只有殺胡。
學生努力讀書,農人努力耕田,匠作努力製作改良器具,武人努力習武,兵士們努力殺敵和學習兵法…各司其職,皆乃報國之舉。
看著一群群滿腔熱血,一心報國的青少年們,劉寵眉開眼笑…
在那裡進行美好暢想,想象將來他們在天子的帶領下,究竟會創造出怎樣的一個盛世!
“諸位請聽吾一言!”
曾經有著“一錢太守”之稱的劉寵,清正廉明,無論是在士人之中還在是民間,都很有聲望…
此刻,所有請願的青年都默不作聲的注視著身為大司馬的他。
迎著眾人的目光,劉寵鄭重地朗聲道:“如今國家財政困難,無法派出大軍征討,你們的報國之心陛下已經知曉,深感欣慰。
但陛下卻不希望爾等白白去枉送了性命,如今天子有一言託吾轉告你們,不知你可願聽否?”
恰在洛陽的一名遊俠,聞此言而恭聲道:“大司馬請直言,吾等遊俠兒也自當尊天子旨令。”
劉寵點點頭:“天子有言,凡大漢子民,無論是何身份,學子、士人、遊俠,當用心修習文武。
文明精神,強健體魄,君子不可忘其恨、但亦不可失其身。
只待國家興盛之時的朝廷詔令,天子詔令下達之日,即為斬殺胡兒之時!”
“吾等,謹奉天子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