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有不滿意的,也不能夠有光明正大的不滿理由。
細細思量一番,最後肚子都整餓了才將名次擬定好。
華耀把最終名次寫在紙上,遞給張讓,吩咐道:“把名單交給太尉,讓他公佈出去。”
“諾!”張讓躬身退出去,想著雖然馬屁沒拍對,但陛下肯教導自己,說明並不是厭棄自己。
陛下厭棄的人,比如王甫、候覽、曹節、呂強等,他根本是看也懶得看他們一眼,何況費心教導?
看來,自己還是沒有把準陛下的喜好。他不喜歡浮誇的誇獎,而是喜歡真實。
華耀現在並沒有選擇召見和親近那些名字熟悉的人才。
除了有必要保持天子的威嚴和神密以外,也是不想給年輕的他們以錯覺,讓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了天子親睞,為人行事上可以過一點。
這過一點,那過一點,最終就是變得面目全非。
這樣下去,華耀擔心最終反而可能會害了他們。
畢竟,這世上寵辱不驚的人還是少數,特別是在經歷世事不多的青少年時期。
下午未時,考核成績的排名名單就貼在了南宮外,引起了無數人的圍觀。
擠在最前面的就是參加了考核的莘莘學子,他們目光熱切地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或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的尋找自己的名次。
個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心裡作了名次估計,所以目光才有不同的起始和結果。
(經學)第一名:潁川,鍾繇。
(經學)第二名:琅琊,諸葛珪。
(經學)第三名:潁川,陳群。
(經學)第四名:東郡,程昱。
(經學)第五名:魯國,孔融。
(經學)第六名:陳留郡,邊讓。
(經學)第七名:鉅鹿郡,田豐。
(經學)第八名:魏郡,沮授。
然後就是諸如:廬江周異、吳郡陸駿、扶風法嚴、潁川郭勝、東海郡王朗等等。
人群中的王朗皺著眉頭看著自己的名次僅排在第十三名,有些不太滿意。
他師從楊賜,若厚著臉皮說的話,可以算是天子的師兄。天子不可能打壓他。
因此他不是對排名次的天子不滿意,而是對自己的學識僅排在第十三名不滿意,可見,天下有才之士何其多矣!
而鍾繇見自己的名次在第一,則是有些羞愧。自家人知自家事,他根本沒敢答心裡的策論。
諸葛珪對於自己取得第二名則表示心滿意足,他自信自己的經學學的很到位。
反正,總的來說,華耀的這個排名,獲得了所有人的基本滿意。個個都覺得自己實至名歸。
十七歲的陳群看著人群中比自己年長許多的諸葛珪,覺得他的燦爛笑容跟午後的陽光一樣刺眼。
心說,哼,穎川陳氏才子此次略輸琅琊諸葛氏一籌,並不是自己的學識差了,而是別人所寫的策論更合天子的心意。
以後,與前兩位只能在仕途上咱們再比過。就算是好友當面,陳群也不認為自己比鍾繇差一籌。
陳群相信自己將來的成就會比榜上所有的人才都高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