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讓心思一頓,看來天子與竇氏之間並不如表象。
華耀與華昭姐弟就是要讓眾人以為他們之間的關係勉勉強強。不然,士族和宦官又人人自危,再而抱成一團。
是以,張讓加緊安排下去了各項細節,然後返回家中,給兄長寫了封長信。
信中措辭嚴厲,要求兄長管束好親戚族人,而且與人為善,絕對不要仗勢欺人,最好如陛下所說,弄得周圍朋友多多,敵人少少,方易得善終。
最後要求兄長返回曾經強佔來的土地,免費給家附近的庶民提供種子和農具。讓村莊、聚落能夠和氣一團。
寫好信,張讓立即交給親信僕人,讓其快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交到兄長手中。
看著僕人收拾點行禮,匆匆忙忙離去的背影,張讓想,“陽球,咱收拾乾淨首尾,看汝能如何?”
自得完,他又看向曹節府上的方向,“大長秋啊大長秋,此次,吾可不會再教導汝了。還是叫陽球關注汝去吧!哈哈~”
溫縣,張讓的老家。張讓的兄長還算是有眼色之人。
當發現勢頭不對的時候,他就已經吩咐將曾經強佔的土地全部還了回去,還按產出補助了糧谷,且給與了鄉鄰一份農事經驗教科冊。
美其名為,大家都是鄉鄰,應當互幫互助,他暫時收走土地,是為了幫不大會懂種地的鄉鄰們實驗新的種植方式。
不僅如此,他還搶先,親自將犯了錯的兩個兒子押送到縣衙,請求縣令處罰。
一時間,上衝裡張伯的善名傳遍了溫縣。
而張伯的二個兒子,也因罪行不重,一人捱了三十杖,各罰三千錢。
二人出衙門回家之時,先向洛陽行大禮,高聲喊:“陛下乃仁德聖君,庶民受陛下感化,已經自願領罰。”
完了,還向縣令行禮拜謝,高喊:“聖君之下,縣公也是品德昭昭之士,善以理服人。”
這讓一路緊趕著來到溫縣的中都郎官們很懊惱,但是任由他們細細篩查,也沒能發現張讓的兄長和族人的任何罪證。
有那麼兩例小錯,可是已讓縣令依律處罰過了,已經了結。不可能重複罰兩次。
中都郎官無奈,只能讓人將情況回報給洛陽的陽球,然後轉戰其他宦官的家族所在地。
陽球看到回報的情況,也很無奈,只能嘆一聲,“張讓不是易與之輩,其長兄亦如是。”
他的心中對張讓更加忌憚,誅除他的心思更濃。
心下有了定議,看著一堆的公文,陽球暫且放下了張讓之事。
這堆公文中審判待復定的有太尉的門人,中常侍程珪的親眷,陽球一一看過去,審判合乎情理,便一一批覆,準。半點沒有法外開恩一說。
各郡各縣,訊息靈敏的豪強惡吏們,見風勢不對,也皆夾緊了尾巴,收斂了爪牙。
大漢天下似乎是有了海匽河清之象。
喜歡漢末之我來了請大家收藏:()漢末之我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