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亞錦賽十一月十日到十七日在日本舉行,主要比賽地點是福岡和北九州。
參賽隊伍包括九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和上一屆的參賽不同,這次亞錦賽分為a、b兩個小組進行預賽,小組前兩名交叉比賽,東道主日本女排領銜紐西蘭隊、澳大利亞隊、菲律賓隊和中國臺北隊在a組,而b組則是有中國、南朝鮮、印度尼西亞、香港四支隊伍。
a、b兩個小組的前兩名進入四強,然後打交叉賽,看交叉賽戰績來最終排名。這冠軍的爭奪賽又是像之前的單迴圈賽比積分似的,不過規則既然制定了,即便是有異議也沒用,畢竟主辦權掌握在日本女排手中。
a組比賽地點定在了福岡,b組則是在北九州,小組賽是用來練手的,因為賽前集訓期間,不只是練隊員之間的默契和配合,更是有球隊的創新在。
簡單來說,兩點創新。第一,攻手承擔責任,樹立主力二傳楊曉蘭的自信心。
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袁成民也是一條路走到黑,知道楊曉蘭欠缺的是什麼,可是他還是堅信自己能像是帶孫瑾一樣把楊曉蘭帶出來,而現在能做的就是讓她打出信心來。
丟了球是攻手的責任,而不像之前孫瑾那樣二傳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
這樣做其實一開始也有負面效應,沒辦法,幾個老隊員如張芳容還有馮朗那可都是和孫瑾配合再默契不過的,現在問題明明是出現在楊曉蘭身上還得自己攬過去,倆人其實也都不好受,可又只能擔著,誰讓自己是隊長副隊長呢?
倒是林燕無所謂,楊曉蘭和她配合多,基本上不會出太大問題的。樹立自信心是好事,一到比分落後就緊張這是個大問題,因為這樣鐵定會輸。
不過要求的確是暴力了點,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約束沈寶珠、楊曉菊和王婧,別人她管不著,這三個她還是能管得住的。至於曾姐,現在的曾蕾小宇宙格外強大,根本不用自己提醒什麼。而從總體而言,這個創新還是起了效用的,具體的還得看亞錦賽表現。
第二個創新那就是改變戰術體系,這是瓦爾納之行給中國隊敲響的警鐘。
計算機這玩意兒林燕挺熟悉的,可惜隊裡沒有,再說有了她也不能用。葛林教練的計算機模擬很是有用,馮朗扣球線路被攔死的不要不要的,而前不久的全運會朱琳攔死馮朗也是一樣套路。
主攻手都會被攔,成為各國球隊重點照顧的物件,古巴的佩姬如此,美國的海爾曼如此,中國的馮朗也不例外。
既然強攻被研究透了,那就都開始跑動進攻。當初的瓦爾納之行,林燕和張芳容的大範圍跑動進攻策略很是奏效,而這一策略如今落實到整個隊伍之中。
馮朗依舊強攻,可是扣球的技巧手法都要作出相應的調整變化,造成對方打手出界也好,扣球得手也好,一切以提高成功率為前提。四號位需要高效率的強攻,二號位和三號位也需要小強攻和戰術球來減輕四號位的壓力,網前進攻點全面開花,讓對手防不勝防,即便是集體攔網也是攔不住。
當然,進攻的同時,防守必須也得做好,自家門前雪要掃乾淨,隊友的防區也得注意著。
楊曉蘭壓力也很大,她在練跳傳,因為要加強傳球的速度,讓進攻時間縮短,不給對手反應的時間。只是萬事開頭難,她從攻手到二傳,再改變原有習慣現在練墊步傳球,壓力真的挺大的。當然有袁成民這個二傳出身的教練指點著,進步也很明顯,唯一欠缺的就是實戰經驗。
而這次亞錦賽的小組賽,則是給她,給中國女排新戰術練手的機會。
當然,袁成民也不打無準備之仗,儘管隊裡現在是在走創新化的道路,可是老底也是有人兜著的,曾蕾二傳穩重,那是替補二傳的不二人選。
不過他還是希望楊曉蘭能表現的好一些,曾蕾到底缺了點銳氣,大概是省隊過來的,匆匆集訓到底還是沒有賽場上的那種霸氣,可惜了的。
可這也沒辦法,沒有這幾年在山西女排的磨礪,估計著曾蕾也不會太有出息,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怎麼可能呢?
小組賽是從十一日開始的,首戰對陣印尼女排,中國女排可以說是輕鬆獲勝,畢竟水平相差太多。
首戰開了個好的局面,小組賽中中國女排是一路凱歌,接下來的小組賽中三比零輕取香港女排,三比零拿下南朝鮮女排,小組第一強勢進入四強,而南朝鮮女排則是以兩勝一負的成績小組第二進入四強,進行冠軍的爭奪。
a組有五支隊伍,所以比賽時間多了一天。
日本女排小組第一齣線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袁成民和教練組的成員在商量對策。
十五日開始14名決賽,第一場應該是和南朝鮮繼續打,至於第二場則是和a組第二名打,如今看來應該是中國臺北女排了。
中國臺北女排實力並不怎麼強,能夠小組第二齣線那也是因為其他對手太弱的緣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除非自家隊員那天棄權不參加比賽,否則絕對沒有輸球的可能。而最為關鍵的就是十七號晚上和日本女排的那場比賽了,明眼人都知道是冠軍爭奪戰。
只是這一戰的結果如何,卻也沒人敢打保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