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海灣處,雁陽漁村。
“阿婆,村子裡一共有多少住戶?”屋舍裡,十幾個人規規矩矩的端坐著,姜雨村坐在一位白髮阿婆旁邊,身子微傾頷首。
“不多,就那四五十戶人,站上村子後山就能一眼望全。”
“你們這些孩子也是命苦的,怎的就遇著海難了呢!唉~可憐天下父母心,瞧你們這年齡在外漂泊,家裡人尋不見肯定急壞了!”
“勞阿婆擔憂,我們也甚是想念家裡親朋,阿婆可知哪裡可以渡船過海去往大明國?!”姜雨村抱拳頷首請示,看著阿婆的眼睛含著淚光,不是演戲啊,她是真的想回去,如果回不去想著以後一天到晚吃日式餐飯她就胃疼。
原以為進村子主要是東瀛人,誰知這個沿海的村子一半的老人都是中原人,說的是閩南語,偶爾有用日語交流的也很少,這並不奇怪,不論是前幾朝還是大明朝時期,中原與隔海之賓東瀛都保持著商貿往來,多是茶貨瓷器買賣,商賈人家留居東瀛不在少數。
姜雨村想著即使一時回不去,一行人投奔借居於此想來也不是難事,萬事商討著來,總有辦法!
“孩子,阿婆給你說實話吧,你們想要回去的心阿婆懂,可是這回去的路怕是沒有了!”
“大明國南海、黃海、渤海地區民生繁榮,東瀛為打通商貿口岸,那些口岸均受到了東瀛倭人侵擾,海上販私鹽走軍貨的船不在少數,大明朝廷有意打壓提高了關稅,大明人也不待見不買東瀛商人的帳。”
“為此,大明境內大多良善好欺的東瀛商人被迫回了東瀛,那些猖獗和官府有勾結的卻還在興風作浪,我丈夫就是那回來的商賈之一,和你們一樣,回來的路上遇著海難,只是那老不死的運氣壞,葬身魚腹了!……唉,這不提也罷!”
在場的認真的聽著,有的聽紅了眼眶,姜雨村頷首細聽,阿婆看著面前的一群孩子,拿著針線筐的手攥緊繼續講道:
“你們可知,這更可恨的是兩國摩擦,受難的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前幾日出了禁海令,我們這些中原人是沒資格出海打漁了,只能給那些東瀛本地三代居住在本土的人當漁夫船手,漁船出海的範圍也劃了界線,想要跨海回去,是不可能的了!”
“前幾日鎮上下達了命令,家裡有男丁的都得出去當勞工,天沒亮就出去,黑盡了才回來!這村子裡沒有多少後生,多是靠著那一畝三分地養活著……還得備著錢交祖子!”
“唉……我這老婆子的命怎就這麼苦啊,大兒子死了,現在那老東西也走了,剩我一個孤老婆子和半大的孫子,可怎麼活啊!這是要窮苦折磨死我們啊~”
前面是阿婆真心相告,回不去是實情。
這後面姜雨村是聽出味道來了,到了嘴邊的話又給嚥了回去,別人,前前後後,就一意思,是不打算留下他們這一行人的。
到也能理解,趕在非常時期,要是以前還能當成跨國遊覽的貴客招待著,如今,是人到茶涼。
抬手喝了面前涼透的茶水,姜雨村沒有言語,眼睛餘光看了看陳君,也是蹙著眉,一邊翠兒亦然,其餘幾個姑娘還是很乖的沒有吭聲,臉色卻也沒有先前的好了。
“小哥兒和姑娘幾個要想在這地方活下去,這裡你們是待不得的,上面管的嚴,怕是要被抓去當勞工的,無戶無籍,可不能留下讓人逮著了!”
白髮阿婆說完,見姜雨村和眾人沒有動靜兒,手裡針線筐又攥了攥,看著姜雨村,壓低了聲音,帶著感嘆不捨道:
“阿婆也是不忍心,你們這十幾人和我孫兒一般大,阿婆真的是愛莫能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