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經洪承疇兩年多的整頓及訓練,遼東明軍計程車氣和戰力業已大增,出關後與清軍的幾次小戰鬥,皆互有勝負。
遼軍越戰越勇,已可以同清軍對面撲砍不落下風,這也給了洪承疇戰勝皇臺吉的信心。
洪承疇用兵一貫沉穩、狠辣。向朝廷先請示:…半月之內,請再次下令決戰,來緩解錦州之急。但是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張速戰速決,催洪承疇進軍。皇帝朱由檢也詔令洪承疇‘刻期進兵’。兵部分派馬紹愉、張若麒為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督促決戰。
到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八大總兵、十三萬人馬,於七月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
乳峰山戰事膠著。滿清兵馬死傷較明軍更多,初戰時建奴失利,部分貝勒所統轄的隊尾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不過在二十九日明軍陣亡了一名重要將領,原宣鎮總兵官楊國柱中箭身亡。但此時明軍士氣旺盛,死了楊國柱還有李輔明。
前期進展順利,按著依滿清人的尿性,拼不起消耗就走人才對。
但,皇臺吉獲知前方失利之後,舉國大徵,連朝鮮那旮旯都颳了幾千雜兵,帶病馳援,日夜兼程五百里,準備決戰。
決戰?決戰!本是一場解圍站,現在演化為一場決戰。
誰喜歡決戰?朱由檢、陳新甲及內閣一幫廢柴都喜歡。他們不光期望能進行一場大決戰,還催極度希望能速戰速決,異想天開地以為能一舉解開遼東的死結。
還有一個人,對面的皇臺吉也喜歡。他認為這是一個擊垮大明朝主力軍團的難得機會。
只有洪承疇不喜歡。作為統帥,他曉得明軍與滿清的決戰不該是現在,全面勝利的機會並不大。
他有知己之明,還喜歡藏拙。
每每預知戰略結果不容樂觀他便會採取多選炮灰的毒謀。此人對敵毒,對自己人更毒!
僅止乳峰山不分勝敗的戰事,他就開始大舉表彰吳三桂。說這人不克扣軍餉還英勇過人,用自身的行為大大振奮了遼東將士的勇氣。尤其此戰的戰功,當屬首位。
目的為何?籠絡,像對待孫傳庭一樣,多出一個有本事的門生,何樂而不為呢?
不止。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從正面可以讓其他將士以此為榜樣,發奮殺敵。從反面的的角度,則是為了將來分擔責任。你看,我如此重要你,若出錯兵敗,是不是也該分擔些責任呢?
當一個軍事統帥把心思用在了這方面,本沒有多大勝算的結果會更慘。
打如此大的一場戰役,就是在太平年間也至少要準備兩年或以上。黃衝為何不一鼓作氣拿下烏斯藏?因為沒可能。
隨著時間、戰線的拉長,後勤是最大的難!
除了後勤之外,還有士兵訓練,指揮者的功課和周邊環境、天時、地裡等等綜合因素,統統需要考慮。
想光憑藉火器犀利而戰勝敵手,那是傻子在講夢話呢。難道作戰途中敵人會讓你一直據城而守、據險而守?關寧鐵騎真的能像對付李自成、張獻忠等流賊那般佔盡上風?
很早之前孫元化就已經道出了遼東實情,也對關寧軍做出了十分精確的描述。
那是一幫龜縮在大炮底下的孱孫!打順風仗個頂個,逆勢一來,跑得比兔子他爹還快。他們為什麼在剿賊中作用巨大?實際是因流賊確實如黃衝口中所述,絕大部分欸鋤頭扁擔軍。還有就是因語言不通。
像左良玉之輩,他的麾下本就是賊。待到兩軍對陣,事先都有商量,你留下多少騾馬及其他物質,我就追著你呼啦一陣,最多把商定的某某炮灰做掉。結果自然是繳獲無數,記住,是無數!殺敵多少多少,記住,首級中本地的百姓要佔很大的比例。
而遼東兵由於語言不通,不能先講條件再開打。怎麼辦?當然是衝過去搶,並且窮追不捨。
所以記住,關寧鐵騎剿賊中剿出來的,而不是同滿狗常年作戰而獲的威名。
喜歡大明之東山再起請大家收藏:()大明之東山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