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溫是不懂軍事,但心思縝密,所問,也極具章法。
“有兩點可行。一,牧民本就在這個季節向北遷移;二,正因為那裡大部分是科爾沁人的地盤,他們更希望能吞併掉插漢人,而不是消滅。”
“你的意思,即便是他們懷疑,也希望能逼降你們?”
“對,在混雜插漢牧民的隊伍中,又有誰能分得清究竟是哪裡的人呢?只要我們將隊伍控制好,在風聲洩露之前,是有把握到達正北向的插漢河套附近的。”
“僕臣以為,他講的有理,可行。”曹化淳中允地評了句。
“第二步才是關鍵,而且可能費時最長,計劃在冬月來臨之前,沿東線繞路至龍山附近,並進行潛伏及遊擊。”
“遊擊?”
“八個字,‘敵來我走,敵走我進。’避開八旗主力,只打小部落。”
“不能繼續偽裝虎墩兔憨的人嗎?”
溫體仁也有此等幻想,但當見黃沖默默搖頭,再思索片刻,也已明瞭,不可能!
“從正北向朝南的迂迴正是此此項行動的關鍵,不管能剩下多少人馬,只要將負責刺殺的小分隊護送到瀋陽城外,便是統統死光,也算達成。”
說這話很令人酸楚,老曹和老溫都聽出來了,才練成的精銳,誰會捨得?
“有去無回,壯哉!”
“刺殺小隊的武器主要有蘿蔔雷,短銃和炸藥。只要能探明皇臺吉的行蹤,任他千軍萬馬,也有五成之數讓其斃命。”
後面的敘述很模糊,沒有前面的清晰。因為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不能掌控的情況更多。
“若是一切順利,總共歷時估計在六至八個月,若是不順利,先原地潛伏,則需更長時間尋覓良機再行實施。”
“早年派在瀋陽中衛的番子應該還有些,可從北鎮撫司調撥。”
沒有文人慷慨激揚狀,黃衝的的話很平淡也很理智,曹化淳很佩服他這點。
“溫卿以為,可行否?”
“臣以為,他講的比較中肯,五五之數,成敗難定。”
“歷來兵貴於速兵貴於險。黃提督不能達成,但足以令敵酋膽寒。”
曹化淳一直在說好話,彷彿在替死人說好話,此等情況的生還可能性,十不存一。
“朕需斟酌,尤其數千護天營將士,捨命一擊。”
朱由檢想到一個問題,不管事後成功與否,黃衝及護天營數千人的性命,到時候後宮張娘娘及外朝的大臣們對此事會有何議論,或者對他本人有何影響。
“臣下非君臣世家,眼光有限。對當下東北戰局,也只能暫做異想天開。”
朱由檢點頭,用嘉許的目光望向他。遼東糜爛,每年下撥鉅額的銀子填在那處,或許他講這個異想天開辦法不行,但總好過那些滿嘴推卸責任或不置一詞的朝官,確有份赤子之心。
“此事牽扯甚廣,再議。”
他在想,是條好計,但需多處完善之後才有價值,至少須得六至七成把握,才可實施。
喜歡大明之東山再起請大家收藏:()大明之東山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