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聽著,木匠和豆捅打先,按原隊形,去白草。”
“得令嘞。”
學著說書人嘴裡的講詞,所有人,朝南繼續呼嘯而行。
雖是一小仗,打贏了就該高高興興地。團隊意識這種鬼東西,就像犄角旮旯裡的野草,時間一到,說不準它就能冒出個頭來。
張國紀很為難。
由於張正方的不辭而別,乾兒子身邊的文吏缺少了一名,自己也等同在護天營中少了雙眼睛。
“你還太小,軍營中的門道豈能輕易摸得著。”
“小侄不是念書的胚子,劃不著再讀書。放入營中,必將盡心竭力,將來也能替大伯掙臉。”
假公子張成已鐵了心,要投筆從戎。
張家非大族,歷來沒出過顯官。啥子書香門第,淨是太康伯自己吹出來的。他家的門楣從來也沒有榮光。若不是撿到個皇后,恐怕祥符大多數的張姓小戶,現還在捱餓受窮。
俗話有講,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每年投靠的族人不缺,可根基都在那擺著。
寒門出名士也是句古話,可似乎完全不應張家的景,好高騖遠的不僅張正方一個,而是陡然富貴的張氏族人的普遍心理。反而,張成這樣的,是極少數。
“待我與那廝再商量。”躊躇不定的太康伯拿不定主意,那廝便是以往口中的畜生。
“即使做不得文吏,侄兒也可當名近衛,或者再不成,跑腿打雜。只要跟在都尉跟前,將來的出身總是會有。求大伯父開恩。”
虛齡才十五的小傢伙,說出的話很有番道理。張國紀這才在心下許了幾分。
“你家老子怎麼講?”
“回大伯,父親早有言在先,一切皆由伯父做主。”
“不返悔?”
“侄兒愚鈍,但也知曉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道理。絕無返悔。”
“難得你小小年紀,還頗識得大體,好。”值此動亂之秋,張國紀喜見英雄輩出,尤其是張家出的英雄。書生意氣,他也是有的。儘管不多,但已然被小侄兒成功撩起。
“謝過大伯。”見得太康伯終於允下,張成小臉上神采飛揚,叩頭拜謝。
“身為張家兒郎,去到那廝身邊,可知道該做些什麼?”
“請大伯吩咐。”
“好侄兒,果沒白養你這些年,先起來。”張國紀很滿意小侄兒的伶俐,同時也企盼著,張家又將出個有出息的。前一個有出息的,當然是他自己。
“正事交待之前,有幾句話你須仔細記在心裡。”
“侄兒洗耳恭聽。”
“娘娘正倚重那廝,你到邊裡又身處在軍中,萬不得有半點對他拂逆。”張國紀可謂費心良苦,自家的子侄自不比外姓人,該點的地方一處不敢或缺。
“侄兒謹記下。”滿腦子憧憬的張成,此際,便是張國紀講紙是黑的,狗屎是香的,他也同意。
因為,他同張國紀一樣,也在做精忠報國,萬人敬仰的英雄美夢。
喜歡大明之東山再起請大家收藏:()大明之東山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