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解決天譴的麻煩
“諸生可好?”
董仲舒乘著白雲,飄然而止,笑呵呵拱手。
“見過董公!”
眾人齊齊施禮。
“好,好!”
董仲舒降下雲頭,連聲道好:“按規矩,當傳下定境心法,所謂定,謂心志定向,修行至此,應確立目標,去除私心妄念,把握當止去處,否則,定不可得……”
隨著董仲舒娓娓講來,每個人均是悉心映照。
定又稱定向,建立在離靜的基礎上,離靜是剔除妄念雜質,定向便是定下目標,自此不悔。
此定向,並不是深思熟慮之後的定向,是一路行來,順其自然的方向,如果開始路就走歪,只能是越走越偏。
當然,並不是說偏路就不能證得大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正與偏,只在內心,與道途無關。
不過除非放下一切,立志以自我為中心,不在乎人間興旺毀滅,不然還是要時刻糾正內心的方向。
正午時分,董仲舒飄然而去,一百零五學子端坐谷前,靜心參悟。
王蠡沒有刻意參悟,既然是定向,還是順其自然為好,除非太過於邪惡。
根據以往的經驗,在第四天的時候,董仲舒會再來,於是以詠歎讀書法,默誦《瘞旅文》,他想試試,在文界誦唸會否有效果。
院長曾提醒,對《瘞旅文》,還是吃透為好。
王蠡的文氣劇烈翻滾,於頭頂,凝出了《瘞旅文》,在文界讀書與在人間相比,確有不同。
不僅文氣看的見的增長,對《瘞旅文》也有了些感悟。
王陽明是悲天憫人,院長是仗劍掃蕩魑魅魍魎,還天下朗朗乾坤。
王蠡是現代人,清楚歷史週期律,縱然還一時清明,幾百年後,依然是人吃人,治亂之間,只是一個個歷史的輪迴。
這樣的想法,很容易讓人悲觀絕望,可是自從上世紀末,國際共運落幕之後,人類就失去了心靈的指引,再也沒有前途可言,到王蠡穿越之前,已經是全人類唯利是圖了。
‘哎~~’
王蠡暗暗嘆息,其實如能有所為,他也願意為蒼生盡一份心力,可惜連文界都受了汙染,聖人束手無策,個人縱然逆天,也只是陷入下一個輪迴的陷阱罷了。
莫名的,王蠡想到了院長提過為何會指斥《大學》為偽作。
大學有句名言:知止於至善。
院長當時說:此言何其荒謬,道無盡,知亦無盡,世界之博大,宇宙之寬廣,哪裡有什麼至善可言?
此處的至善,不是彼處的至善,今日有今日的至善,明日有明日的至善,孔孟時期的至善,未必是大鄭朝的至善!
如今回想起來,王蠡大有觸動。
這分明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比起腐儒言必稽古不知高明瞭多少。
王蠡又想到院長主張的氣理心性之說。
氣、理、心、性,四者合併,才是真正的天道。
其中氣是宇宙的基礎。
理是天道規則,更是世間的倫常、律法。
心是良知,這不用多說,良知是心知的根本,王陽明認為,人人都有良知,但王蠡認為,世間有生而邪惡之輩,這部分人不具備良知。
其實這種思想是非常危險的,等於同出身論,不問好壞先扣帽子,稍有不慎,會使自己誤入歧途。
不過良知若寬而泛之,也可視作人類認識世界的根本,是人類處理問題的思想工具,而王蠡就掌握有唯物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