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民心上樑國還是能夠佔點便宜的。
何況,在方應看來梁國還有另一個籌碼。
成廣是塊好地方,此時梁國弱小,因此成廣在梁國手中,不管是晉國還是燕國,雖然垂涎欲滴,可到底還是不擔心什麼的,但要是成廣落入了別人手中這就不同了。
至少他私下裡問晉太子的時候,太子是明確的回答他,晉國支援梁國要回高桐的。
在這種情況下,難道燕國還有其他辦法嗎?
那麼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放棄高桐,換取其他好處,比如說方應一開始提出的金銀上的補償。
不過對於燕帝來說,地盤比錢重要,因此方應最開始的判斷是,燕國佔據高桐主要是想要以此要挾,最終取得高價,從梁國割去其他土地城池。
之前楊煜拒絕他,方應也沒意外,反正這事慢慢談,他慢慢還價,楊煜慢慢加價,最後談成了就行。
此時梁帝迫切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讓他整頓梁國內務,穩固自己的統治,因此這回他給了方應很大的權力,談判的底線也相當寬松。
可誰知道無論方應怎麼說楊煜就是不同意,甚至最後方應都開價說把梁國的桃林割讓給燕國了。
梁國的桃林就是當年那個桃林會盟的桃林,不過這卻不是一片樹林,而是個地名。
桃林當年還不叫桃林,不過那地方周邊確實是有不少桃樹,於是當年就在桃花盛開的時候,各國於林中會盟,結果因為這個,後來那地方原本的名字大家已經不叫了,硬生生的改名成了桃林。
桃林雖然比不得高桐那樣重要,身後就是成廣,但是它有另外一重好處,它位於梁國和燕國之間的一條重要商路上,算是個中間站,因此把桃林給燕國看起來沒啥,可實際上也算是相當不錯的好處。
至少以前過路要給梁國的關卡交稅,可桃林屬於燕國的話,燕國總不帶自己收自己的稅吧?
每年的稅收就是好大一筆收入了。
這也是方應的最後籌碼。
哪知道楊煜彷彿桃林壓根不感興趣,他就是死盯著高桐了。
在這種情況下,梁國為了顯示對高桐的決心自然是增兵了,梁國一動,燕國也跟著動了。
不過衛敏那邊就不說是增援呼應梁國的行動了,他找了個藉口說是去奉城視察,路過而已。
這就很讓人生氣嘛。
可一時之間局勢也就這麼僵持住了,這時候燕國和晉國不著急,可方應急啊,偏偏他還不能表現出來。
他去找太子,想要太子說動建武帝,讓晉國動手稍微打一下,燕國自然就會重新考慮高桐了。
然並卵,建武帝沒同意。
增兵這事建武帝是覺得可以做的,可這場戰爭說到底是燕國和梁國的,這時候梁國也並不是真的毫無反抗的能力,那麼憑什麼要晉國去給梁國打仗?
建武帝又不傻。
何況這事剛在朝堂上提出來的時候就遭到了蘇穆的強烈反對。
蘇穆認為這種時候如果晉國與燕國開戰,那麼會不會被認為是晉國同樣有意要拿下成廣?
顯然晉國以前是有這樣的想法的,且就算是現在問,建武帝也是想要的。
那麼到時候會怎麼樣?
最簡單的就是晉國和燕國打起來,然後梁國在一旁趁機收回高桐。
最不好的情況嘛……
“燕國可以高桐為籌碼,說動梁國與其聯合,一通攻伐我國,到時候不是得不償失嗎?”
晉國與燕國實力都不差,只要他們打起來了,必然顧不得其他,且對他們各自的消耗也很大,那麼梁國就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