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情在周靈帝時期發生了變化。
儒家開始搞事了,他們鼓動皇帝想要成為天下正統獨尊,周靈帝還真被他們忽悠了,開始重儒。
一開始各家都沒發現這事,畢竟儒家做的是‘緩而求穩’。
直到術家的一位先賢在佔蔔的時候佔到了大兇一卦。
術數陰陽,要說佔蔔兇吉這種事,術家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可這位術家先賢發現自家死路一條之後不甘心,同時也覺得可能是哪裡出錯了,於是又用與他們家關系比較好的道家,陰陽家,說家等來蔔算,然後發現小夥伴們全都完蛋了。
這就不對了吧?
術家先賢覺得這一定是有大災發生,是上天示警,因而找各家去說,提醒大家。
……雖然不知道該讓你們小心什麼,但你們還是小心一點吧?
術家沒啥心眼,可別家有啊。
雖說術家的話不能全信,可也不能不信,他們有時候還是很準的。
於是在各家的努力之下,儒家幹的壞事浮出水面了。
這下大家不幹了呀!
本來我們各家傳承學說,也都想要‘貨賣帝王家’,大家這些年互相幫助共同發展也挺好的,你儒家居然想把大家全部壓制,自己一家獨大。
這能忍?
果斷不能啊!
於是這就有了周靈帝末年的諸子之亂。
諸子之亂的後果是國家也亂了,很大程度上的促成了大周亡國。
也就是那一次,參與謀劃‘正統獨尊’事件的儒生被殺六百多人,就死在目前燕國境內的丹水河畔。
偏儒家後來吹啥一片丹心之類的,時間長了那河水就改名叫丹水了。
如今距離諸子之亂兩百多年過去,各家學說也在不斷的交融傳承下來,到了現在幾乎已經不分明顯的派系了。
而對這些人的稱呼有稱儒,士或者賢的,也有將其合稱比如賢士之類,但歸根到底,目前就算是儒這樣的稱呼也不是指當年的儒家子弟了,而是指有學問的讀書人。
當然,蘇敬言也說:“要不是當年的儒家,恐怕也不會有現在的晉國了。”
沒儒家搞事就不會引出諸子之亂,沒有諸子之亂大周就不會亡國,沒有大周亡國……那肯定沒晉國啥事了,晉國的開國皇帝沒了機緣,很有可能做上一輩子的夥頭兵。
蘇明若聽著十分感慨:“原來還有這樣的故事啊,丹水這個名字聽著好聽,但背後的故事一點都不好呢。”
蘇穆則問道:“聽了這個故事有沒有學到什麼?”
蘇明若想了想點頭:“學到了,吃獨食是不好的,會惹眾怒,然後被大家一起打死。”
蘇穆聽到這話哈哈大笑。
不過蘇明若才十二歲,她這樣說倒也不算差了。
就在他們一行人在小玉河上說故事的時候,謝容卻跪在南閣面對建武帝與諸多大臣,壓力挺大。
就在今早的早朝之後,建武帝照常去南閣處理事務,這時候卻聽說四皇子求見。
建武帝之前長子次子都是早亡,目前的太子是三子,四皇子的年紀在諸多兄弟中也算比較大了,也是早幾年就開始辦差為父親分憂,這次他來求見,建武帝還以為他有什麼事情要說。
結果四皇子確實有事要說,但說的卻不是建武帝原本預想的事情。
他當著南閣中眾臣的面說蘇家兄妹與七皇子聯合擅自調動軍隊,不知道幹什麼去了,請建武帝徹查此事。
並且表示蘇家仗著軍功太過囂張應當整治了。
蘇穆能直接調動晉國的半數軍隊,這也是之前安嬪一直想要讓四皇子娶蘇明秀的原因。
四皇子想要和太子爭那個位置,可安嬪自己家世普通,這些年年紀漸漸大了,也沒多少寵愛,能夠給四皇子提供的幫助有限,可若是娶了蘇家女,那麼四皇子立馬就在軍中有了人脈,到時候想做什麼都容易。
可如今眼看著蘇家是不樂意了,那麼自然要想辦法打壓一下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