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當國家準備全力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是很迅速的,尤其是封建帝王這種獨攬國家大權之人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那就更容易了。
內閣眾人出於自己的私心未能攔著皇帝,在兗州鼎還未送進京城證明其是真是假的時候,他們的行為被許多民間的讀書人質疑,認為他們是媚上布利,非忠臣所為。
一時間說皇帝行為昏庸的少,猜測是不是皇帝身邊出現了某些奸臣,哄騙了皇帝,而內閣為了討好皇帝,縱容了皇帝昏庸的行為的更多,一下子原本名聲不錯的內閣成員紛紛被扣上了奸臣的帽子。
內閣眾人之所以同意皇帝的行為原本就是為了自己的身後名,然而縱然他們想著等兗州鼎證明是真的之後名聲自然會回複,況且為了以後長遠的名聲短暫犧牲一回也是有利無害的,但是他們也不得不去考慮萬一真的是皇帝作假怎麼辦?萬一真的有人拿出了皇帝作假的證據,以至於他們成了貽笑大方的罪臣又該如何是好?
雖然說周浦老先生已經站出來為皇帝作證,而這位周老先生在民間的風聲很好,不過一來,崇拜這位周老先生的多半是民間的普通百姓,讀書人多受聖人思想的影響,認為子不語亂力怪神。
雖然這些讀書人自己的心裡或許會信上一些,但在面上他們還是標榜自己不信這些鬼怪之類的東西的,因此對於周老先生也就不那麼崇敬,對於他的話自然也有了懷疑。
這二來嘛,自然是因為欽天監一向為皇家所用,是皇帝的應聲蟲,因此周老先生說的話自然也就沒那麼可信了,騙騙普通的老百姓還可以,但對於讀書人來說就不那麼管用了。
不過幸好皇帝早有打算,賈薔一行人剛到濟寧,郭莊郭老先生就帶人迎了出來,另外與他們隨行的便是孔家人。
孔家原就在山東曲阜,與濟寧挨的十分近,而且孔家人在儒林當中聲望很高,由他們出面,再加上當世大儒郭莊,這下子連怎麼還叫囂得十分厲害的讀書人也都閉了嘴。
這些讀書人可以無所顧忌的噴朝臣,噴內閣,甚至直言皇帝的不足,在外人面前尚且可以博得一個不畏權貴,關心天下大事的名聲,然而面對孔家這樣的龐然大物,跟郭莊這樣極有名聲的前輩他們也只能閉嘴。
畢竟就算得罪了朝廷,然而朝廷畢竟優容讀書人,即便不做官,有個好名聲,回家也能夠養活自己,甚至過的還相當不錯。
但要是得罪了這些前輩,他們可就前途堪憂了,這些讀書人雖然非常願意標榜自己是為君子,然而說到底也不過是一群有私心的普通人而已,明哲保身,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而這些讀書人不但會明哲保身,還最會見風使舵,見此事已經有了定論,不必他人多言,不過兩天的功夫,他們便已經琢磨出了錦繡文章,又帶著當地有名的先賢長者前來拜見賈薔,名義上說是恭賀陛下得天之幸,有如此功德,當為天下賀之。
有這樣的事情,賈薔自然不會推脫,作為使者,賈薔熱情的接待了這些來自民間的恭賀者,他也認真的看了那些人炮製出來的賀詞,當真是華麗至極,極盡贊美之能事,便是賈薔看了也不免覺得暗自臉紅,因為這賀詞當中還捎帶上了他,雖只佔了一小部分,但也足夠讓人覺得莫名羞恥了。
但是這文章辭藻又足夠華麗,非常有文采,讓外人看了只覺得唇齒留香,心中回味不已,並不會讓人覺得這只是一篇諂媚之詞,由此可見這些讀書人是多麼狡猾了。
賈薔雖然覺得這文章寫得太過言過其實,便是他這種厚臉皮也難免有些不好意思,不過這種事情自然不能推辭,他連忙將這文章附在了自己給皇帝上的奏章當中,這也算是來自民間的聲音了,自然要報給皇帝的。
不提這文章呈上去之後皇帝如何在朝堂之上大肆表揚了魯地學子一番,其他地方上的文人官員也都慌忙上表恭賀皇帝,一時間到有頗有一些天下盛贊的情景。
為了討好上司,某些人甚至能夠犧牲自己,犧牲家人,而為了討好皇帝,底下自然更有人花樣百出。
雖然賈薔跟皇帝都說他們在夢中得到了兩位老國公的指點,但是為了更顯真實,打撈兗州鼎還是花費了一些時間,而就在這短短的幾天之內,山東的官員就折騰出了不少事情。
原先那些讀書人寫出了錦繡文章還是他們私底下聯合,最後這才上報官府,送到賈薔跟前。
而這些背後其實是官府的一次試探,畢竟有些事情官員也不好直接出面,更何況之前也不是沒有過官員想要討好皇帝謊稱地方有祥瑞出現的事情,但都被皇帝直接斥責一頓,雖說沒有直接被擼掉官職,但被皇帝惡了,前途肯定堪憂。
這些官員還把不定皇帝到底是什麼想法,所以並未直接上陣,而是將這些讀書人派到前面來打前站,便是說起來,也只能說是皇帝治國有方,百姓安居樂業,感激皇帝功德,自發的行為,與地方官府不相幹。
現在一看皇帝對這些行為十分滿意,這些官員便也顧不得什麼了,直接親身上陣,不但各種花樣文章一一呈了上去,而且接連有祥瑞出現,什麼靈芝仙草之類的不必再提,甚至還有人說看到了鳳凰、神龍之類的身影,聽到了它們的叫聲,一看便知道是為了討好皇帝才人造出來的祥瑞。
慶安帝並非傻子,哪怕在他治國之時有兗州鼎這樣的國之重寶出世,那也沒有叫這樣的好訊息給沖昏了頭。
他自然能看出來其中的真假,不過這種時候他也不好開口辯駁反對,更何況這種造勢的時候,這些人的奏本便也算是為兗州鼎抬高聲勢了。
便是慶安帝心中對這行為再不喜,為了兗州鼎,也只能裝出十分歡喜的模樣了,底下的官員便都以為自己討好到了皇帝,行事越發猖狂起來,甚至還有人送來不少和尚道士,說是高人,其中還有長生之術、煉丹方子之類的,對此皇帝也只能留中不發,心中卻暗暗計較起來,想著等到事情一了,再來發作他們。
不說這些官員如何做派,兗州鼎被撈出來的時候,在泗水河畔,便有賈薔這位皇帝的使者作為主祭祭拜了上天、上古三皇五帝、還有□□皇帝,當時河邊圍了不少百姓,也不知是自發而來還是被當地官員弄來的,不過這麼多人圍在這裡氣勢倒是很足。
而第二天一早,賈薔帶的護送的隊伍出了城門就發現有不少百姓攜家帶口,自發的準備好行李口糧準備跟著他們一路走到京城去,說是要沾染寶貝的喜氣,也有說是要見識一番這樣的盛事的。
賈薔想了想,還是派人跟當地官員聯絡了一下,讓他們幫忙勸阻一番,不過這些官員樂得看到這種情形,雖然口上說的真誠,但到底沒真正盡力,因此最後跟著的還留了一大半。
只有那些年紀實在太大又或者身體瘦弱之人被留了下來,畢竟這是一件喜事,要是出了什麼人命,當地官員也吃不了兜著走,因此他們還是將這些人給留了下來。
賈薔見此,也只好分派出一些人手幫忙維持好秩序,免得路途當中生出亂子來,他又派人從中選拔出了一些人品好的領頭幫忙管理,這才算是維持住了秩序,沒有叫他們亂走。
沿途的官府聽說了訊息,忙派出人來送來吃的喝的,隨後又有不少人聽說了訊息加入了隊伍當中,當地駐守的軍隊也派來了隊伍,幫忙管理護送,這才叫一行人平平安安的到了京城地界。
賈薔早就派人通知了朝廷,因此他到了距離京城還有百裡的地方就停了下來,隨後便有禮部的官員帶著人馬將這些百姓安撫下來,並跟這些百姓們保證定讓他們進京看到兗州鼎,這才叫他們安靜的留了下來。
而從距離京城百裡的地方開始,便有朝廷派來的官員一路前來迎接,越靠近京城,官員的品階也越大。
到了距離京城三裡遠的地方,便已經是朝廷中官員品級最大的閣老、將軍,還有那些王爺皇子作為使者前來接應兗州鼎了,而到了京城的城門外,便是皇帝親自率領了文武百官前來迎接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