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此時熱鬧的中官村,楊辰忍不住在想,自己當時如果重生的地點不是在香江,而是在內陸,會不會也跑到這裡來,跟這些大部分商販一樣,幹倒爺的活計,從中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畢竟,這年頭,在內陸想要賺快錢,也只有幹這一行了。
不過仔細想想,楊辰又暗自搖頭。
如果他真要重生在內陸,這個時期想賺點小錢容易,但想賺大錢,簡直白日做夢。
八十年代初,內陸除了國營企業,大多數民營企業,說是企業,還不如說是作坊比較靠譜。
後世許多知名的民營企業,幾乎都是在九十年代初期才開始冒頭。
當然了,中間也有例外,比如說後世大名鼎鼎的‘聯想’,它算是國內最早的民營企業。
八十年代初,‘下海’這個詞,其實已經出現在內陸這片改革開放的土地上。
這個時期,大多數下海的職工,基本都是那些返城待業青年。
到了八四年,第一波下海潮開啟,一些在崗官員和科技人員也開始響應政府的號召,正式加入下海大軍隊伍。
而中官村,因為靠近中科院等大學,一部分科技研究人員,靠著中科院等院校背景,註冊了不少民營企業。
不過這些民營企業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依靠院校起家,以至於背後院校大多佔股比較多,部分院校甚至對一些公司享有絕對控股,以聯想為例,其個人股東佔股比例處於個位數。
現如今中官村發展才剛剛起步,一切從零開始,但是楊辰卻清楚它背後的潛力有多麼恐怖。
這潛力,並非單指中官村商業方面,而是指這裡的科研水平。
作為首都第一個科技園區,中官村擁有的資源,是其他地方完全不能比擬的。
以首都大學、清化大學為代表的四十多家高等院校,再加以中科院、工程院所屬院所為代表的兩百多所國家科研院為基礎。
中官村在人才方面,超出其他地方太多太多,後世中官村之所以能成為第二個矽谷,很大原因便來源於周邊院校。
後世一個小小中關村,佔據了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總數的一半,這正好應了某人的話,‘站在風口浪尖上,就是豬也能夠起飛。’
後世在高新技術領域,內陸是唯一能夠與美帝比肩的存在,清楚中官村的優勢所在,楊辰沒道理視而不見。
二十一世紀什麼最重要?
毫無疑問,是人才。
尤其是科技行業,後很多公司為了拉攏技術人才,不惜分享公司股份紅利。
二十世紀,大家拼的是資本,拼的是人脈關係,到了二十一世紀,拼的就只有人才了,沒有人才,任何自家公司,都將會很快被日新月異的時代所淘汰。
不過,現在一切還為時過早,還需要再等幾年時間才行,不光是他需要積累底蘊,中官村同樣也需要積累底蘊。
逛完中官村,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楊辰也就沒有興趣在這裡耽擱時間。
他現在還有正事要去辦,是的,就是正事,至於什麼正事,很簡單,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