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車外面,荒涼的土地,楊辰眼中精光不斷閃動。
八十年代初,隨著香江經濟不斷增長,新界開發已經提上了日程。
香江不缺少土地,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與後世堔圳特區相差無幾。
後世香江開發面積之所以少,除了房地產商的原因,再一個就是去工業化造成的結果。
沒有了工廠,整座城市向服務業轉型,幾百萬人口全部湧入服務業,試想一下,整個服務業又能消耗多少人?
後世香江各行各業,不僅競爭壓力大,人均收支也極不平衡。
中高層收入,與底層普通人群收入,兩者之間的鴻溝,將人的等級,劃分的非常明顯。
一個國家沒有工業,那麼它就強大不起來。
一座國際大城市,它如果沒有工業,那麼就等於沒有紮實的根基。
樓房蓋的再高,再好看,一旦根基不穩,風一吹,就會搖晃,狂風暴雨,就會發生倒坍陷落的危險。
資本社會,一切以金錢說話,在經濟面前,即便是政治也得給金錢讓路。
後世都說韓國人離不開三樣東西,死亡,稅收,以及三星。
雖然這句話有些誇張,但是由此也證明了一點,一家企業如果大到一定程度,是可以影響整個國家的。
套用馬老闆的一句話,銀行不改變,那麼我們就改變銀行。
改變銀行,明目張膽的從國企嘴裡搶糧食,不說別的,光是氣魄和膽量,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而馬老闆本人不僅說到了,而且最後還做到了。
一通亂棍下去,打的人眼冒金星,直接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
各位老爺們
多久沒有去銀行了?
多久沒有去銀行取過錢,匯過款了?
這人啊,不是不能做,只是敢不敢,願不願做的問題。
相比起內陸,香江這個到處充斥著金錢的資本社會,只要有錢,就能夠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既然香江不改變,那麼由他來改變香江好了。
後世,香江十大富豪,除了一個靠博彩發家的荷賭王,其他九個是靠房地產維持身價。
香江高昂的地租成本,使得後世香江各行各業全面走向空心化,走出校園的學子,八九成都進入到了服務行業。
二道販子的生意,是有時間效應的,隨著內陸經濟不斷發展,沿海城市發展起來之後,香江人‘買辦’身份就會逐漸褪去。
八九十年代,香江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增長,人們收支水平不斷上漲,其本質是因為這個年代內陸改革開放,急需向外進出口大量物品。
因為戰爭原因,致使內陸長時間無法與西方國家正常交流接觸,東西方直接交流不暢,進而導致了香江這座城市,成為了內陸早期與西方交流的視窗橋樑。
說的簡單的,香江就是一箇中間商,所做的生意,就是左手進右手出,倒賣物資,從中賺取差價,積攢大量金錢財富。
後世內陸的一干中間商,因為網際網路電商的崛起,被衝擊的支離破碎。
當人們可以從電商手中獲得物美價廉的物品時,中間商自然也就被人們無情的拋棄了。
同樣的道理,隨著內地經濟高速發展,開放力度不斷加大,沿海城市對外交流越來越頻繁,進而造成香江這座對外貿易視窗地位不斷下降。
香江,這座因為特殊時期,歷史賦予它的使命外衣,會隨著時間,漸漸褪去。
金錢,往往會矇蔽人的雙眼,當大家過慣了這種坐地生財的買賣之後,就會刻意忽略掉一些細節,進而放棄長遠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