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投資巴西也好,澳大利亞也罷,這都需要時間安排,為了長遠打算。
他不可能左手把農牧場買下來,右手土地就自己長出莊家了。
有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幫忙,家樂福在亞洲各國想要開啟市場,並不需要花費多大力氣。
甚至他只要將兩家銀行手上的零售門店收購過來,就能在各國站穩腳跟。
不過,在供應商上面,特別是糧油方面,想要不受人控制,他就得仔細選好合作物件才行。
內陸現如今能夠自給自足就不錯了,出口顯然是不可能的,整個東南亞數億人口,在糧食缺口上,可不是一萬兩萬噸就能夠解決的。
而能夠幫他解決這個問題的只有泰國,這也是楊辰為什麼會把泰國與巴西以及澳大利亞並列的原因。
面對泰國強權政治,四大糧商壓根就沒辦法控制源頭,對泰國農場品進行壟斷。
現如今四大糧商還隱在暗處,誰知道接下來在他進軍東南亞的時候,買的糧食是不是他們的。
要想不被四大糧商染指控制,就必須從一開始,找到一個穩定的供應商。
而泰國就是最好的選擇,作為亞洲糧食出口國,泰國大米深受東南亞各國歡迎。
只不過,在這個國家投資,有一點特別讓人頭疼。
這個國家的政壇很奇葩,它們國內手握軍權的將軍們,動不動,沒事老喜歡搞政變。
後世有人給泰國『政府』統計,自一九三二年的第一次軍事政變之後。泰國一共發生了二十多次大小軍事政變,頒佈過17部憲法,舉行過二十多次大選,大約組成過五十屆的內閣。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泰國近代史,就是一部活脫脫的軍事政變史。
要是他投資的行業,僅僅只是普通產業,做點小買賣倒也罷了,偏偏他看中的是泰國最重要的支柱農場品行業。
想要在泰國那複雜的政治環境下安穩做生意,不找一個實力強點的合作伙伴,顯然是不行的。
泰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跟英國的政治體制很相似,實行的是三權分立的制度。
兩者唯一的差別,只在於英國的三權分立是行政、立法與司法。而泰國的三權分立,則是國王、軍方與民選『政府』。
泰國軍方與民選『政府』長期爭權奪利,一旦明選『政府』佔據上風,將軍們就亮出手中的槍桿子,直接將它們幹下去。
俗話說的好,‘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泰國軍方和民選『政府』這樣來來回回折騰,老百姓看不過去了,最後得利的人,必然是平時不怎麼參與政事的國王。
國王充當軍方與民選『政府』的仲裁者,從而掌握了左右政局的話語權。
因此,泰國雖然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但是國內掌握話語權的,還是泰國國王。
泰國國王雖然不參合軍政,但無論是軍方,還是民選『政府』,都得受其約束、節制。
現任泰國國王普密蓬的一生堪稱傳奇,他一生經歷了政壇的風風雨雨,卻始終屹立不倒。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九九二年的軍事政變,泰國的蘇欽達將軍因選舉失敗發動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