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則親率主力駐屯於幕府山。
幕府山位於長江南岸,長約十里,寬八百米,主峰高達近兩百米,山腳下的江面,介於現代的南京長江二橋與八卦洲之間,寬度兩到兩點五公里,于山頂架上117型野戰火炮,可以封鎖住大部分的江面。
戰士們夜以繼日,在崎嶇的山道上,把火炮一架架的推上去,還有很多熱心的老百姓自願出役,幫忙運送彈『藥』、糧食和清水及各種物資。
一時之間,幕府山腳異常忙碌。
五日之後的清震,黃海突然道了聲:“來了!”
下游的江裡,有八卦洲橫亙於江心,江水分成兩股,繞洲而過,兩股水道中,萬千帆影,影影綽綽,聲勢煞是驚人。
鄭森放下望遠鏡,轉頭道:“父親,李信在幕山府上布有大量火炮,我軍還須以最快的速度透過才行。”
火炮置於甲板內,有利也有弊,利處是可以充分發揮側舷的火力,畢竟當時火炮『射』速慢,準頭差,尤其還是在顛簸的船上,十發能有兩三發打中目標就很不錯了,因此把火炮裝入甲板下的側舷,可以充分利用船隻空間,最大程度的裝載火炮,增加集火的威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但缺點也很明顯,仰角有限,不能往高處打,因此戰艦從幕府山下透過,全程將處於捱打不能還手的局面,即便有些老式戰船把火炮裝在甲板上面,最多隻能朝幕府山開一炮,打中打不中,聽天由命。
“嗯”
鄭芝龍點了點頭:“李信倒是防守嚴密,傳令,以掃雷船開道!”
“得令!”
有親隨揮出旗幟。
所謂掃雷船,是專門針對水雷設計,在普通的小船前方加裝一排木柵欄,約有兩到三丈的長度,呈扇形撐開,一艘掃雷船能覆蓋三丈航道。
『蕩』寇軍曾在大運河中使用過水雷,這已經不是秘密,故而鄭森才有此提醒,鄭芝龍也料到李信必然會在江中佈雷,因此事先準備了掃雷船開路。
看著一艘艘掃雷船開到陣前,足足有好幾百艘,黃海不由道:“總司令,看來鄭芝龍是有備而來啊,他那船或許能剋制水雷,這水雷還要不要放了?”
“原定計劃不變!”
李信不假思索道。
“得令!”
黃海著人向山腳揮動旗幟。
一道道身影快速奔向泊於上游岸邊的漁船,總共有五百條佈雷船,都是小漁船。
各船快速划向江裡,依據江面錯開,逐漸飄向下游,如今的水雷已經不是最原始的木箱式方形水雷了,而是鐵殼圓形水雷,密封『性』更好,抗風浪能力更強,爆炸的威力也更大。
併除了漂雷以外,軍中還研發出了相當數量的錨雷,透過纜繩連線雷錨固定在一定的水深,現代意義上的錨雷具有自動定深的功能,可以控制水雷佈設深度,而『蕩』寇軍的錨雷暫時還達不到,只能使用最笨的法子,事先『摸』清水情,繪製出江底地形圖,在戰時根據座標依地形施放不同深度的錨雷。
幸好需要佈雷的區域只在於幕府山腳的一段江面,經過連續不停的勘探,算是大致『摸』清了江底的情況。
目前軍中正在集中人力物力研製電解『液』觸發裝置,每隻觸角由鋅杯、碳棒和裝有電解『液』的玻璃管組成,觸角相當於乾電池,鋅杯等同於電池外層的鋅皮,碳棒類似電池頂部帶銅頭的碳芯,玻璃管中的電解『液』起著電池中粘稠體的作用。
當觸角被碰彎時,玻璃管破碎,電解『液』流到鋅杯和碳棒之間,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電流,電流通到電雷官,電雷官起爆,引爆水雷。
暫時可靠『性』還不是很強,可一旦研發成功,觸角的靈敏度將得到大幅提高,幾乎可以保證一觸即發。
李信不相信鄭芝龍不會考慮到水雷的因素,因此下令大力氣研發錨雷,漂雷只起著掩人耳目的作用,真正的殺手鐧還是錨雷,但由於只能在固定地點投放,所以佈雷船要緩緩划向下游,留出佈雷空間,每條船上,都配了一張江底地形圖,標出水深。
喜歡崛起1639請大家收藏:()崛起1639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