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親衛一夾,把袁珂半拖拽著向外走去。
御道旁,一眾官員噤若寒蟬,暗道一聲狠,明朝的官員不怕皮肉吃苦,怕的是丟臉,李信就從臉面上來踐踏他們的尊嚴。
其實這一招還是和大清學的,清朝廢除了廷杖,因為明朝的歷史早已表明,廷杖治不了官員,被打的,反而越打越興奮,因此大清改為用太監去罵,還別說,效果比打板子好多了。
袁珂被越拖越遠,漸漸消失,高一功和李雙喜相視一眼,也暗道一聲服,這手段,比李自成高明多了,以往李自成對明朝官員是一殺了之,後來可能是受了李信的影響,很少殺官,但是當官的個個眼高於頂,壓根就看不起李自成,哪怕是投效了他,可那眼神都是閃動著不屑與輕蔑,這也是讓李自成極為頭疼的事。
但是李信提供了一條壓服明朝官員的捷徑,那就是踐踏,狠狠的從尊嚴上踐踏!
李信又給黃海施了個眼色。
黃海朗聲道:“明太祖授予言官風聞奏事之權,初衷是好的,讓官員在隨時被舉報彈劾的警示下嚴於律己,在一定程度上對肅貪反瀆起了促進推動作用,但翻開史書,那誣告陷害的嘴臉與血淋淋的現實讓人不寒而慄。
風聞奏事雖時獲罪人,亦不無枉濫,不乏因不可告人的目地對無罪者誣告陷害,真正乾淨做事,擔當負責的官員難免因堅持原則得罪人,若因此被心懷叵測之人誣告,能幹事者如何不膽戰心驚?想幹事者如何能放心幹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再就大明而言,言官已成了黨爭工具,互相指責,互相托後腿,以致一事無成,崇禎便是深受言官之苦,曾於陳新甲案中,大罵言官誤事。
故總司令有令,風聞奏事還須具實以聞,無實聞者不予採納,胡攪蠻纏者,勒令回府,反省思過。”
頓時,一群言官激動起來,這是要砸他們的飯碗啊,不過很多官員冷眼以待,講真話,現在的言官,已經不是當初的言官了,就是一陀屎,專門噁心人的,試問在場的官員,誰沒被言官噁心過,其關鍵,就在風聞二字上。
明太祖賦予言官風聞奏事的權力,初衷是好的,但是言官胡言亂語的權力,誰來監督?
有言語就要發作,但是旁邊立刻有人扯了扯他,向太監努努嘴。
一群太監,正摩拳擦掌,虎視眈眈呢。
太監只能依附於皇權,現在李信進了南京城,除了討好李信,做一個對李信有用的太監,別無他法。
黃海又道:“總司令說了,大明官場,風氣縻爛,出淤泥而不染,實屬強人所難,故對以往一切,既往不究,但是蕩寇軍主政,不允許再有貪瀆之事發生,各位還是先回家好好想一想,是做個富家翁還是繼續做官,三日後再做決定,現在除錦衣衛留下,都散了罷。”
很多人早就知道是這個結果,倒也不急不忙,在施禮離去之後,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互相議論。
南京的錦衣衛不象北京那樣規模龐大,但也有上千人,李信不可能原封不動的保留錦衣衛,這樣會與親衛將來的職能有所重疊。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好處不給自己人,難道還給外人?
但是解散的話,錦衣衛龍蛇亢雜,社會關係複雜,等於是對不安定因素放任不管,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崇禎就是吃了這方面的大虧,對於公職人員,不到萬不得己,最好不要開除。
正如日偽時期的龐大警察部隊,幾乎都被收編了,要說這些人手上沒有血債,那是不可能的,收編是為了消彌不安定因素。
李信把吏員留下來加以任用,很難說不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因此李信決定把南京的錦衣衛改組為警察部隊,建立起派出所、警察分署與警察總署的分級機構,掌刑偵權,並逐漸把刑部廢掉,把審判權從應天府拿走,讓官府從效率低下,又不得口碑的斷案中解脫出來,做官府該做的事,再把都察院改組為檢察院,把大理寺改組為法院,以現代政府構架改組南京的政治結構。
以南京為試點,為將來治理北京做準備。
喜歡崛起1639請大家收藏:()崛起1639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