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直隸淮安府作為漕運總督駐地,每當漕船到達,需接受漕臺衙門的盤查,上萬艘糧船的船工水手、漕運官兵在此停留,南來北往的商人在此交易,旅客也盤桓於此,又因有常盈倉兩處、常平倉兩處、預備倉三處、莊倉五處,促成了淮安的繁榮。
有詩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
隨著天色漸亮,淮安城也如復甦了一般,喧鬧異常,充滿著勃勃生機。
史可法早早起了床,去總督漕運部院,俗稱總督衙門視察事務。
明朝自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之後,漕運關乎國家大計,於景泰初年特設漕運總督,除專責漕運,兼撫地方,併兼理兩淮鹽課之外,還須提督軍備,保護漕河安全。
總督衙門規模龐大,人員亢雜,因史可法為人剛苛,就任總督為來,一改前任朱大典弊端,整肅吏治,汰載亢員,尤其打擊各路私鹽販運毫不手軟,很是辦了一批人,狠狠剎住了總督衙門腐敗的風氣。
史可法四十來歲,個頭不高,面色黝黑,短小精悍,目光炯炯有神,系崇禎元年進士,地方任職經驗豐富,前年岳父喪滿,被朝庭任為戶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接替朱大典總督漕運,巡撫鳳陽、淮安、揚州等地。
史可法先不急於理事,而是往各下屬衙門轉轉,每當他從門口經過,屋子裡的人均是神色一肅,坐的筆直,那表情一絲不苟,甚至隱隱還能聽到低呼:“漕撫來了,漕撫來了!”
因漕運總督權力顯赫,不但管理漕運,還兼巡撫,故稱漕撫。
史可法也沒呵斥,只是搖了搖頭,畢竟漕運總督自景泰初年設立以來,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經手錢糧無數,尤其是天啟年間,朝庭廢了漕運總兵,使得總督衙門集軍、政、財於一身,各方勢力在衙門中盤根錯節,非一朝一夕所能清理,換句話說,能在上任的短短一年間,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
漕運總督下屬五大塊,其一是提督漕運及江北軍務。
其二是軍門,包括中、左、右和城守營,也是漕運總督的標營。
其三是漕運事務,又分為六大塊,包括各省糧道、監倉戶部主事、船政工部主事、理刑刑部主事、巡漕御史與漕儲參政。
其四是協同押運,包括各總兵、參將、守備與衛所運丁。
其五是撫巡江北四府三州。
整個衙門位於現今的淮安市中心,佔地三萬平方米,有文官武將兩百七十多人,下轄儲倉、造船廠、衛漕兵廠等,合計約兩萬人。
一圈轉完,大半個時辰過去了,史可法回到部院正堂,處理著公務,目前他的著重點放在疏灘南河方面,正看著有關河道的勘探情況,卻是淮安知府楊旭匆匆趕來,面色驚惶之極。
“漕撫,漕撫,出了大事啦!”
楊旭都等不及施禮,揮著手大叫。
“何事?”
史可法沉聲問道。
“高郵……高郵被流賊圍攻,約有近萬人,知州趙九禎分派人手向淮安、揚州與南京求援,從路途來看,想必揚州也得知訊息了。”
“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