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頻的話並沒錯,研究三國是很困難的。
研究中國古代史,最重要的就是史料,必須要有足夠的史料才能做研究,而在整個歷史上,史料最少的那自然就是夏商周這三個朝代,因為太久了,史料太少了,大部分都是傳說。
甚至夏王朝和大禹存不存在都不知道,在學術界有這樣一句話,“大禹是條蟲”,這句話一方面是說“禹”這字中有一個“蟲”字,另外一方面就是說這個人不存在。
史料稀少排名第二的自然就是春秋戰國和秦朝,也是距離太遠了,而排名第三位的不是秦朝之後的漢朝,而是三國。
而在這三段歷史中,最難研究的反而是三國時期,現在學術界專門研究三國的專家非常少,堪比大熊貓。
因為三國時期的時間太短了,關於夏商周這三個朝代,基本上歷史學者不會去研究的,反而是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感興趣;關於春秋戰國,思想史也很豐富啊,諸子百家的思想,沒有太多材料,也能研究,唯獨這個三國是最難研究的。
對於這種情況,想要突破的話,有兩種辦法。
一種就是陳堪的方法,使用新方法,在舊材料的基礎上研究出新東西來,但是這個是很難的,創新是非常困難的,不然陳堪也不可能憑借這個拿下研究生論文百佳。
第二種辦法,那就比較看運氣了,就是要看考古發現,要是有考古發現這個時代的一些新材料,那麼立足於這些新材料的基礎上,就有可能出現新的研究成果。
但是這個真的是看運氣。
或許你會說,那些墓就在那裡,直接去挖開不就好了,資料就能出土了,怎麼會靠運氣呢?
這又涉及到中國考古界的一個規定,中國考古界有“百年之內,不能主動去挖掘古代墓葬”的規定,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那些考古挖掘,基本上都是“搶救性挖掘”。
所謂的“搶救性挖掘”,是為了保護這個墓葬,而進行的挖掘,比如這個墓被盜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挖掘,不然破壞會更加嚴重,再比如當年修建三峽水壩修建的時候,因為三峽水壩會淹沒大片區域,就對這些區域的墓葬進行保護性的挖掘。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定,其實這也是經過了血淋淋的教訓後訂下來的,在建國之初,並沒有有這個規定,當時考古界集中人力物力挖掘了明十三陵中萬歷皇帝的墓。
為什麼選擇萬歷皇帝呢?
這自然有原因的,因為萬歷皇帝最著名的一點就是他二十三年不上朝,關於這個的原因推論有很多,當時歷史學家就猜測,萬歷皇帝很有可能吸毒,所以就想要“開棺驗屍”,結果證明瞭萬歷皇帝確實是吸毒了。
這不是關鍵,關鍵是因為當時的技術不足,導致很多陪葬品沒有能力第一時間保護好,在接觸到空氣的時候産生了巨大的破壞,大量的文獻、圖畫、器物在接觸到空氣的一瞬間就氧化了。
這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於是考古界就訂下一條“百年不得挖掘”的規矩,所以說能不能挖掘出新的材料,這個完全就是靠運氣。
好在董冰的運氣很不錯,去年在長江流域挖掘了一個三國時期的墓地,裡面有大量的竹簡,裡面有關於袁紹的一部分材料,這給董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可能。
“到時候還希望師姐指點一下!”
“有你師兄在,這個他可比我在行。”翁秀頻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