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如下:如果貨幣供給擴張10,那麼在短期名義利率會下降,産出會增加;而在中期,真實産出不變,名義利率和價格水平都將上漲10。
在中期,名義利率的上升幅度和通貨膨脹率完全相等,這個結論就稱為費雪效應或者費雪假設。根據實證檢驗,通貨膨脹的增長最終會表現在名義利率的上升上,雖然這個過程所需要的時間比較長。
第四個是弗裡德曼“三效應”學說。
弗裡德曼“三效應”學說是指弗裡德曼在承認流動性偏好理論正確的基礎上,認為貨幣供給增加會産生收入效應、價格水平效應和通貨膨脹預期效應,這三個效應達到一定的程度,不僅可能抵消流動性效應,甚至可能使得下降的利率再度回升。
1)流動性效應:又稱為資産調整效應。即在均衡利率的條件下,貨幣供給增加,刺激非貨幣金融資産即有價證券的需求。因為人們對其金融資産的構成有固定的判斷,貨幣供給的增加,對公眾來說,就是金融資産的相對減少,貨幣持有相對增加,這就打破了原來的資産結構,人們為了使貨幣與金融資産的比例恢複到原來的水平上,必將用新增貨幣購買其他有價證券,從而導致有價證券價格上漲,利率下降。
2)收入與物價水平效應:弗裡德曼認為,貨幣供給增加透過收入和物價水平效應,傳導至利率的上升。其理由是貨幣供給增加將對經濟産生擴張性影響,帶動國民收入和財富的增加,物價水平也相應上升,而物價的上升又導致利率上升。因此,弗裡德曼的收入與物價水平效應則是貨幣供給增加,導致利率隨收入和價格水平上升而上升。這就得出了與流動性偏好理論和可貸資金理論不同的結論,即貨幣供給增加很可能導致利率先下降後上升。
3)通貨膨脹預期效應:亦即費雪效應,指貨幣供給增加導致價格水平上漲,形成通貨膨脹預期,人們預期未來價格水平會更高,於是要求更高的利率以補償通貨膨脹的損失,從而推動利率上升。這就得出了與可貸資金理論相同的結論,即通貨膨脹預期的提高將導致利率上升。
以上便是對於貨幣所需注意的理論,我們這些企業未來不會僅僅在東國發展的,必然會走出國門,踏入騰龍星的各個國家,有必要提前認知這方面的風險。後面的話題則是,思考角度和結果的關系問題。
作家愛默生說:思考是行為的種子。同一件事情,思考的角度不同,結果也會大不一樣。
一,“調換”的妙用。
有一個模擬經營類的遊戲,一開始飲料店賣的飲料5塊錢一杯,上一次廁所1塊錢,玩家一直在虧損。
而當玩家將飲料改成1塊錢一杯,再把廁所改成上一次20塊錢,結果買飲料的人暴增,順利扭虧為盈。
這是不是很類似田忌賽馬的故事呢?
田忌與齊威王約定賽馬,各自把自己的馬分成三個等級,但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田忌屢戰屢敗。
但在好友孫臏的幫助下,田忌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贏得了比賽。
有些事情,調換一下順序,就會得到解決方案。善於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就能取得轉敗為勝的結果。
二,複雜的問題可以簡單化。
乘坐地鐵、公交車出行的時候,我們一定會選擇路途短且少換乘的路線,因為最省時。
那麼,其他事情也會出現類似情況。
一家大型化妝品公司收到客戶的抱怨,有些買來的肥皂盒裡面是空的。
於是,為了預防生産線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工程師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發明瞭一臺x光監視器,監視每一個出貨的肥皂盒。
另一家小公司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但他們的解決方法是買了一臺強力工業用電扇去吹每個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沒放肥皂的空盒子。
無論是從經濟成本方面還是資源消耗角度看,第二種方法都是更省時省力的。
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
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三,死磕精神要用對地方。
沒有飲水機的時候,給桶裝水裝個氣壓水管,用手按壓一下水就會出來。但有一回我用力按了很多下,就是不見水出來,氣急敗壞。同學見狀走過來,笑得上氣不接下氣,然後輕輕把出水口的蓋子一開,水就嘩的一下流出來了。
我一拍腦袋,自己是有多蠢啊。如果一直沒有發現自己忘了開啟蓋子,那麼無論再按壓多少下,水都是不會流出來的。
有時候堅持沒有錯,但如果是在錯誤的方向上,那麼死磕精神一點用都沒有。所以,堅持的同時,也別忘了適時的停下來看一看,審視一下自己,是否還在對的方向上。否則,你的努力可能就變成了鑽牛角尖,吃力還不討好。
老人問孫子:“如果你前進一步是死亡,後退一步是深淵,你該怎麼辦?”
孫子毫不猶豫地說:“我走旁邊的路。”
路並非只有前進和後退,有時候換個角度思考,你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