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程是正禮,即加冠之日的禮儀程式。最前面的一項還好,陳服器不過是清晨開始陳設禮器、祭物與相應服飾。”
“只是這第三程,乃迎贊者入廟,大秦帝國分崩離析,根本就沒有宗廟存在,不知秦侯對此有何意見?”
聽到蔡邕的話,嬴斐思來想去,最後決定面朝驪山,以始皇陵為宗廟。
見秦侯嬴斐拍板決定下來,蔡邕也是鬆了一口氣,因為他清楚解決了宗廟問題,剩下的三加冠、賓醴冠者、冠者見母、賓賜表字……等等就簡單了。
……
及冠禮說起來很複雜,但實際上卻極為簡單。就是在這一天秦侯嬴斐,按照這些司儀的吩咐該叩拜的時候叩拜,該行禮的時候行禮。
……
初平四年,二月六日。
這一年秦侯嬴斐二十二歲,這代表著他來到這個漢末已經整整十年。
今天對於天下而言,不過是稀鬆平常的一天,但是對於秦侯府卻意義長遠,這一天秦侯嬴斐及冠。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及笄。
及冠對於中原男兒意味深長,代表著成年得到了家族的認可,特別是對於帝王而言,冠禮具有特殊的意義。
周代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在位之王去世,嫡長子無論年長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年行冠禮則不可親政。
周成王幼年繼武王之位,但周公攝政直至其成年。嬴政十三歲即秦王位,但也是直到二十二歲,“冠,帶劍”,方才親政。
從天子至士庶,冠禮都是“成人之資”,未行冠禮,“不可治人也。”
……
嬴斐的身份特殊,由於父親生死不知,一直以來,冠禮的舉行就一直拖了下去,因為整個秦侯府沒有一個人有資格言及嬴斐冠禮。
這也就導致秦侯嬴斐一直拖到了二十二歲,沒有辦法再拖之下,方才將嬴斐冠禮一事提上日程。
更何況在大漢王朝極重冠禮,當年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試經,見他“尤能誦讀”,欲拜為守丞。
而周防“以未冠”,不能從命。
正因為如此,秦侯嬴斐舉行冠禮,已經成了秦侯府迫在眉睫的一件事了。
……
由於秦侯嬴斐的師長全無,宗廟不知所蹤,沒有辦法之下,只能以蔡邕這個岳父為長輩代勞,為秦侯嬴斐加冠。
這一天的扶施縣萬裡晴空,秦侯府前面的廣場早已經戒嚴,鐵鷹銳士與白土大營的五萬大軍,將整個扶施縣層層包圍。
秦侯府的文武百官,除了鎮守漢州的趙雲等人之外,幾乎全部都在。
這是千古難得一見的大場面,就算是一國帝王也很少加冠,搞得如此隆重。
加冠賜字,對於漢末的男子而言,這不僅代表著責任,更是一種來自天地的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