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結束,就意味著天下分離崩析。中原九州不約而同的陷入了戰亂之中,烏恆,鮮卑,匈奴等異族在漠北虎視眈眈。中原大地戰火紛飛,百姓百死一生。
連年徵戰導致漢族人口銳減,中原人口達到了史上最低。西晉之時發生五胡亂華之舉,導致華夏衣冠南遷,漢人差點死絕。
若非冉閔發布殺胡令,後世是否還有大漢民族都不一定。三國的精彩是一種病態的璀璨,它以數以百計成千上萬的百姓死亡為代價。
這是一曲慘烈到令人心碎而又神往的戰歌,無數人的白骨搭建的九層高臺,如海血泊編織的紅色地毯,為三國群英加冕。
嬴斐思緒萬千,由最初的混亂逐漸變得清晰。明白自己身處光和年間的他,心知亂世必不可免。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三年或者四年?
而且亂世人命賤如狗,嬴斐不想死,也不想卑微的活著。那麼想要這一切,擺在嬴斐面前的只有三條路可以走。
第一、利用先知先覺為一方軍師,建功立業,維持三國鼎立。
第二、鋪佐一國,兼併天下,一統六合。
第三、圈錢,結交豪傑,以待天時,最後自立一方。
這三條路線有好處也有壞處,第一、第二條,好處就是簡單而直接,付出不用太多。但是讓嬴斐遲疑的則是不論是孫權還是曹操這兩個人的名聲都不好,劉備更是自稱的大漢皇叔,與自己這個嬴秦後裔絕無緩和的餘地。
曹操的多疑,夢中殺人之事都幹的出來,更別說為了天下殺一個嬴斐,根本不在話下。然而最後的孫權更是氣量太小,坐擁父兄之業卻容不下兄長的一介小兒。
這樣的人,不值得嬴斐鼎力相助。作為一名皇帝,一個梟雄,嬴斐不介意殘暴,不介意殺人如麻。後世有詩曰,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屠的九百萬,方為雄中雄。
而且當代也有,竊誅者賊,竊國者候的說話。但是嬴斐最見不得忘恩負義之輩,當時孫策早死,兒子孫紹已經出生。這個時候內有張昭外有周瑜,鼎立江東自立一國足以。
沒有人支援,孫權又算什麼!
至於袁紹,劉表,袁術等人,嬴斐不是沒有想過。先不說他們都是最大的失敗者,而且竊國要趁早。
嬴斐腦袋裡閃過一幕又一幕,他知道黃巾起義這段時間,根本上就是群雄瓜分文臣、謀士、武將的關鍵時刻。然後以黃巾為主力,編煉軍隊。
待到十八諸侯討董卓,則是進一步的瓜分天下地盤,為以後的崛起尋求根基。嬴斐想要加入這場轟轟烈烈的爭霸,就必須在黃巾結束之前,儲備將才,謀士,以及擁有一支精銳。
只有這樣才能在接下來的歷史程序中,憑借先知先覺獲得更加優厚的回報。
“斐兒,你剛病癒,不可著涼,快快進屋。”就在嬴斐腦海裡謀劃著一切的時候,荀姬的聲音出現在耳邊。
一軲轆坐起來,嬴斐看著近在眼前的荀姬道:“母親,這是那一年,那個天子在位?”
嬴斐想來想去,覺得這個問題還是詢問荀姬來的安全。在他的記憶裡,反正荀姬也從未提過這些東西。現在詢問反而不需要掩飾。
“都是為孃的疏忽了,當今天子諱宏,今年是光和五年。”說完這些,荀姬展顏一笑道:“自建寧四年出生,我兒也一十二歲了,從一介幼兒變成了半大小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