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基金最初是1982年由紐約電影投資人羅蘭·貝茨為hbo電影專案融資準備的。到1983年開始啟動,首期約為8200萬美元,主要投向電視平臺播映的電影。
銀屏的第一期就是一個並不美好的開頭,折損了30。
在基金的管理計劃中,第一期基金所投資的一批中低成本電影,50的收入將來自hbo的獨家電視播放版權費,另外40的回報將由一家英國公司thornei從海外發行、海外電視及海外家庭影院市場提供。剩下的則來自美國本土家庭影院市場,從收益渠道來看,似乎顯得特別有“保證”。
但這一期基金的失敗並不是因為回收渠道的關係,而是因為上映所需時間遠遠超出計劃,回報率受到了嚴重影響。
投資人在1983年付出資金,所涵蓋的影片直至1986年春季才上映完最後一部,需要在1991年才收回全部收益,總共長達八年時間,這使得資金的使用成本遠遠超出了回報。
即便如此,銀屏還是乘著電影市場當時的大熱,在1985年募集到了更大規模的第二期。
銀屏基金的投資方之中,有一家島國銀行投資的份額很大,叫做長期信用銀行,他們對好萊塢的電影基金很感興趣。
在邁克爾·艾斯納的爭取之下,銀屏第二期基金1億9300萬美元全部投向了迪士尼的電影專案中,長期信用銀行為此提供過8200萬美元的投資,是投資的主力之一。
1987年的第三期投資物件仍然是迪士尼,金額高達3億美元。這些資金主要用於支撐當時迪士尼的電影製作,特別是真人電影的專案投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銀屏的第二期的回報率是13,是一個比較讓人滿意的數值,第三期的回報率上升到18,從行業角度來看這已經是一個傲人的成績。
但是這個收益其實並不是來自最終的利潤分配,而是參考該部電影的全球總利潤率來確定的投資者收益比例。
可因為在第三期基金時,為了保證投資人的利益,銀屏採取了更加保守的保護措施,領先於製片和發行公司之前進行收益的回收,在製作公司未分賬未收回成本前,按照收益率的比例獲取分成。
這種方式雖然保護了投資人的利益,但也促使迪士尼和銀屏的合作最終結束,迪士尼轉而從島國去尋找更便宜,要求更少的資金。
銀屏的第三期基金之後,迪士尼自己開啟了火絨太平洋基金的第一期,共計6億美元的募集工作,這是當時影視行業最大的基金。
該基金是迪士尼旗下三個公司真人電影的主要資金來源,而且火絨太平洋的錢同樣主要來自島國。
這隻基金其中的1億8000萬美元是島國投資者透過山一證券購買的,另外的4億2000萬美元,則透過由花旗銀行領導的銀行財團以債券形式來實現。這些財團包括島國富士銀行、島國長期信用銀行和漢諾威信託。
可以說,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好萊塢對島國投資者來說就是一塊完成夢想的寶地,很多資金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像是朝聖一般,希望藉助於投資關係來學習好萊塢的市場經驗。
島國人對於所投資的迪士尼電影,幾乎沒有什麼回報的要求,只要允許他們投資即可。
在火絨太平洋之前,迪士尼還和島國第一大券商野村證券達成協議,後者同意在四年內提供最多2億美元給迪士尼的內容供應商interspe唱片公司,用於音樂方面的投資製作。
而保羅現在,恰好還有一個島國方面的關係,宇田集團,保羅打算從他們那裡騙、嗯,是募集到《生死時速》的資金。
喜歡傳媒鉅艦請大家收藏:()傳媒鉅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