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鎮長辦公室的牆上,掛在一副陳舊的鎮地圖。
地圖上一片落後的景象。
“鋥亮,你答應我把這汙染的企業搬出小鎮居民區,我代表小鎮人民感謝你!”演毛鎮長的演員,和演梁鋥亮的演員的大手正緊緊地握在一起。
梁鋥亮看著鏡頭,他彷彿回到了自己接班時和毛鎮長談自己家裡的廠搬出居民區的時候。那些情景,彷彿就在昨天。
劇組一天天的拍攝,劇情一天天在增加。
麻花鎮的村民第一次嚐到真正的演繹自己的戲,他們不是在演繹別人的生活,他們是在演繹自己的歡樂。
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村主任梁鋥亮正在策劃一場更大的計劃。
他要把麻花溪東面進行整體規劃,要完整的建設一個帶有強烈的影視文化紀念館。他要建設商業一條街,文創一條街,和臺灣那條文創一條街一樣,有自己的文創產品銷售到全世界。
沒有什麼比文化的附加值更高。
臺灣那條文創以華山文創園和松山文創園為代表的特色園區,集合了臺灣多種文創業態為一體。
成為臺灣目前最重要的文創產業孵化器這兩個由衰敗的廠房經過騰籠換鳥式的改造,搭建成的新型文創產業園。
承載了臺灣文創產業太多的光榮與夢想,已然成為臺灣文創產業對外交流的—個視窗。
一天,梁鋥亮沒有去看村裡的劇組拍攝,他和毛鎮長在聊鎮裡的未來發展。
“毛鎮長,我覺得,咱們鎮裡的規劃還的重新定位。”梁鋥亮望著毛鎮長。
“你說,我洗耳恭聽。”毛鎮長喜歡這個有頭腦的年輕人。
“咱們要建設一個影視文化博物館,一條商業街,一條文創街,咱們這裡要建設一個藝術家村,把作家,畫家,藝術家以及影視工作室請到這裡居住。把劇組請到這裡來,讓他們住得下,住得好,住得舒心。”梁鋥亮笑道。
現在的梁鋥亮可以說無債一身輕。
早在一週前,他的二叔梁正道知道梁鋥亮欠了銀行的元錢,他覺得自己今生最大的樂趣就是走進電影,他本來對於辦廠也沒有多大的興趣了,他主動把自己的錢借給梁鋥亮。不要任何利息,他什麼有錢什麼時候還。
他一頭扎進電影,他比誰都積極,他天天第一個到劇組拍戲。
他彷彿變了一個人,突然找到自己最大的樂趣一般,他每天背臺詞,化妝,他跑上跑下,他樂得屁顛屁顛的,彷彿人生的第二春。
石頭村裡所有人似乎在一夜之間找到了方向,他們每天樂呵呵來到劇組,生怕自己耽誤了劇組的拍攝。
呂五斤天生就是拍電影的料,他很上鏡頭,臺詞只要教個一兩遍,他記得滾瓜爛熟。
場景不是在石頭村的影視城,就是在梁鋥亮的家裡,梁鋥亮的辦公室裡,或者說是在他的奶奶家裡。
村裡的景區收入也是一天天增加,開發的房地產也開始銷售,影視基地的租金也是一天比一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