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意思?她最後也說了自己是接受資助了,可幹嘛還那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戚同光被楚辭搞得一頭霧水,摸著腦袋回過頭,就見一雙雙充滿好奇心的眼睛擺在自己面前。
“戚同光,撞了楚辭的人真的是你爸的表弟啊?”
“那人是殺人犯?”
“我的天不會就是咱們市很久以前那個殺人犯吧?聽說他前段時間越獄了,逃跑的時候撞了人,最近被抓回來了……”
“你知道?快跟我們說說。”
“我聽我媽說的,她在警局工作。她還說那個男的把自己的老婆肢解了……”
“我的天……”
……
忽然議論聲驟停,大家又一臉好奇地望向戚同光:“不會真的是那個吧?他跟你家是親戚啊?”
戚同光厭煩地皺起了眉頭:“都說了我家跟他家不熟,從來都沒來往過,聽不懂啊!”
眾人自然不敢觸戚同光的逆鱗,紛紛縮回了腦袋。
其實如果戚同光好好跟學生們解釋了,大家的好奇心一被滿足,這事也就過了。
可他如此強硬,初中的孩子想象力又極為豐富,甚至豐富得有些不講道理,戚同光不跟他們說清楚,這幫同學便只能自行發揮想象了。
流言就如洪水,疏順導滯才可平息,要是像戚同光這樣一股腦全壓下來,只會越聚越多,然後,決堤。
楚辭坐在圖書室裡,已經聽到不下三波人在傳戚同光的事了。
如今的版本早已不是真實版本,有的說戚同光的表舅殺人越獄,撞了楚辭,法院判戚同光爸爸賠償,有的說戚同光爸爸雖是主動賠償,但也是代弟受過。
還有的,直接將楚辭摘除在外,只就戚同光的爸爸和他這位表舅為主人公,編了個跌宕起伏、蕩氣迴腸的江湖故事。
直至此時,想必戚同光才能領略到初中生想象力的龐大和不受控制吧?
這一群孩子,都是剛掙扎開父母的懷抱,從縫隙中偷窺人生的雛鳥,還未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嚴謹的思維,卻已經擁有了對這個世界十足的好奇和探索的慾望。
由於邏輯思維的不嚴謹,他們面對一個腦洞,只會從淺顯層面判斷其合理性,一旦認定這個腦洞是合理的,便對其深信不疑,甚至認定這就是真理。
“小孩子的腦洞,雖然容易被反駁,可其生命力卻如野草一般旺盛,百折不撓啊。”
楚辭嘆了口氣,又將眼前的人體解剖課本向後翻了一頁。
楚辭在這裡廢寢忘食,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完全不理會坐在教室眉頭緊鎖的戚同光。
戚同光被同學嘲笑了嗎?
沒有。
被同學孤立了嗎?
沒有。
他家世那麼好,即便是剛懂事的初中生,也不會隨隨便便孤立他的。
可背後的指指點點,總少不了。
起先他還沒多在意,直到他的跟班跑來跟他說了關於“殺人犯”的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