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進了屋,鄧掌櫃接過關坤瑜的小冊子,竟是像捧了件古董一般,翻頁都是用手指頭輕輕撚的!
“好!真好!和上本一樣好!”鄧掌櫃兩隻眼都眯成一條縫了,“銀錢的事先不談,不知道貴家主人對上次那三百兩銀子可是滿意?”
關坤瑜點頭:“自然是滿意的。”
鄧掌櫃聽後眉開眼笑,一連說了三個“好”,接著急忙又道:“這真是太好了!不知道貴家主人何時有空,我何時才能登門拜訪呢?”
“這個……”關坤瑜有些蒙,怎麼說著說著又扯到拜訪上面去了?
“貴家主人難道就沒有說些什麼麼?”
“這個……也沒說什麼吧?”
鄧掌櫃眉頭一皺:“沒提我什麼時候方便登門拜訪的事?”
關坤瑜冷汗直冒,完全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難道這三百兩銀子裡還有什麼文章不成?怎麼鄧掌櫃左問右問問的他一頭霧水呢?
別說關坤瑜一頭霧水,鄧英一樣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劇本完全對不上啊!
事實上,這三百兩銀子的確有文章。
在明朝的書畫界裡,經常有人在自己的作品上不願意用真名,尤其是一些特殊的作品就更是如此了,比如說著名的《金瓶梅》,又比如說鄧氏書鋪裡這些春嗶)圖,相當一部分是用的化名。
普通一點的作品怎麼都無所謂,是不是化名根本沒人在乎,但對那些高水平的作品就不一樣了,如果能和作品背後的作者牽上線的話,顯然要比單純收畫買畫更好。可這些作者既然使用了化名,那自然是輕易不肯見人的,於是書畫界便逐漸形成了一套潛規則。
如果書畫上看上了某人匿名的作品想要拜見,便會開出明顯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買下,這叫做“敲門錢”,比直接遞拜帖隱蔽,也更顯誠意。
而正主見到了這種明顯的暗示自然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如果收下了,那就意味著同意了對方的拜會請求,派人回話的時候便會商量拜會事宜。如果不同意,銀子就不會全收,要退回來一小部分。
這幾乎是書畫界盡人皆知的規矩了。
鄧英見這小冊子如此驚人,自然覺得作畫之人定然是圈內資深人士,不可能不懂其中規矩,所以給那三百兩銀子的時候也只是隱約提了一下,並沒有多說什麼,可沒想到今天再見到對方,人家居然銀子收下了,回話卻毛也沒有!
這不講規矩啊!
鄧掌櫃鬱悶了半天,想不出來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也不敢明問,誰知道其中有沒有什麼不能明說的隱情,他可不敢正主沒見著卻惡了這個小書童,只能試探著說道:
“既然這本書如此只好,那……還是三百兩?”
“好,既然鄧掌櫃如此痛快,那就還是三百兩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