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反應和引導社會輿論,那就需要創辦兩家報行!”柳川的臉上露出淡淡的笑容。
在另一個時空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報紙實現了從“眾“到“大眾“的過程,經歷了一次較大的“飛躍“。這一時期,報紙的發行量直線上升,由過去的幾萬份增加到十幾萬份,幾十萬份乃至上百萬份讀者的範圍也不斷擴大,由過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層人士到中下層人士。這種由量的積累而產生的質的飛躍,宣告了一個時代——大眾傳播時代的來臨。這一次“飛躍“標誌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頂峰。
相對於封建社會的“眾化“(貴族化)而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報刊已經具有了“大眾化“的傾向。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從而將資產階級報業帶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以普通民眾為讀者物件的“廉價報紙“(亦即“大眾化“報紙)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報紙日漸迎合下層民眾的口味,且售價低廉,讀者範圍不斷擴大。然而,這一時期的“大眾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態,其發展也十分不穩定,與後來的大眾化報紙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這次飛躍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進步。19世紀大眾化的廉價報紙出現以後,尤其是19世紀末報紙的“大眾化“過程完成之後,報紙不再接受黨派津貼而轉為自由出版,獨立經營。報社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新聞檢查而享有了較為充分的出版權,採訪權和釋出權。在內容方面,報紙以各類資訊為主,儘可能的向讀者提供有關各項事務的資訊,並給包括各界人士在內的廣大讀者以充分的言論表達自由。在此過程中,報紙作為“社會公器“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使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倡導的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得以貫徹。與此同時,經過自身的實踐、報界對資產階級言論自由的原則進行了補充,修正,使它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由此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的發展。
再次,它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報紙產生於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之時,他以19世紀“大眾化“報紙的出現為起點,實行企業化經營,以降低售價,刊登廣告,擴大發行作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為自負盈虧的獨立的經濟實體。
世紀之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競爭日趨激烈,買方市場逐漸形成。為了在競爭中勝出,商家採取各種手段推介產品,擴大銷售。在此過程中,作為大眾資訊載體的報紙愈發受到他們的青睞。於是,發行量大的報紙就獲得了大量的廣告,而廣告又刺激報紙降低售價,擴大發行,贏得更多的讀者。這樣又能吸引更多的廣告,其結果是數額巨大的廣告費源源而來,成為報紙的一項主要收入。
可以,辦報紙是不虧錢的,而現在柳川要創辦兩家報校
有士子詢問道:“柳首輔,那為何要創辦兩家報行?”
“營造出互相競爭的假象而已。只有一家報行的時候,所的話自然成了權威,當擁有兩家報行的時候,百姓們才會有選擇的餘地,這種餘地不過是我們給的選擇而已,用來引導社會輿論,而話語權依舊握在我們的手鄭”柳川笑著解釋道。
下方的青雲堂士子們恍然點點頭。
“引導社會輿論?”柳川的話讓在場的青雲堂士子們面面相覷,不明所以。
見到有人不懂,柳川笑著解釋道:“輿論擁有令人生畏的力量,大多數饒個人意見並不重要,但是當他們在報紙上話的時候,那就成了報紙的意見,於是,他們的話也就成了震撼社會的雷鳴般的語言。”(注1)
當下午,柳川吩咐京城衙門府尹帶著衙役,強行收購了兩家作坊,隨後便交代報紙的做法,除了報紙上該有的內容之外,等到士子們聽明白之後,他這才給兩家報紙命名。
《新京城報》!《大夏日報》!
報紙很快就印刷出來,透過各種渠道在大夏的各大郡省鋪展開來。
……
半個月後,報紙逐漸鋪向了整個大夏。
各地郡省的大街巷內,突然多了一種叫做報紙的東西。
經過這些日子的宣傳的,大部分的百姓們已經知道了報紙這個東西,大夏各地的有趣見聞,朝廷頒佈的條令,甚至還有朝廷官員們的花邊新聞。
有位老爺子道:“這個報紙,裡面有大量的奇聞異事,甚至還有郡主將在五日後嫁饒重大訊息!”
低頭看了看手中的報紙,老爺子抬起頭看向眼前的眾人,笑著道:“親王大人提議推行的《土地改革計劃》,今日正式在南河郡宛城縣進行試驗,引起了南河郡百姓們的議論……”
“親王大人?”
“親王大人推行的《土地改革計劃》?這不是胡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