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品官員缺口太大,讓來宗道等人傷透了腦筋,官府根本找不到這麼多人,倒是有不少落魄的讀書人願意去當九品小吏,可人數太少,而且沒有提拔的機會。
大明的官,可不是誰都能當的,秀才根本沒資格當官,舉人也只是有資格,但還要等,至於什麼時候有機會,那就要看天意了。
真正能能夠為官,而且能得到提拔的,只有進士。
可進士能有多少,三年才出那麼一批人,不過這些人一旦考中進士,七品起步,治理一方。
這也是朱由檢最想廢除的地方,七品在大明已經是不小的官了,一縣縣令也就七品啊。
滿腦子的之乎者也的人,真的能夠治理一縣嗎,簡直就是玩笑。
現在好了,八九品官,雖然不大,但有鍛鍊的機會。
而且只要是以功名為官者,皆一視同仁,都有提拔的機會,不需要考上進士才能為官。
當然,有意見的就是那些進士了,本來可以是七品老爺的,現在只能去做八品小吏。
而且按照朱由檢的意思,你是秀才,只能在從九品小吏上慢慢熬,不甘心,那也簡單,到了考試時間,你還可以去考,只要考上,立刻提拔一級。
舉人也是如此,正九品太小,那就去考進士,考上了就是從八品,前三甲甚至直接正八品。
這其實就是後世的公務員系統,朱由檢的稍微修改一下罷了。
地方官府,真正做事的就是那些八九品官員,從七品已經是縣局長一級,八九品也不小了。
很快,皇帝讓那些秀才、舉人為官的訊息傳出,天下讀書人紛紛驚動,有人歡喜有人愁。
“我等十年寒窗,讀得聖賢書,且可為九品小吏!”
“進士才八品,有違祖制,實不可取,,,,,,”
“諸位與我同往宮門請命,,,,,,”
不少人反對這個改革,大部分都是國子監的那些只認為必中進士的大才子,他們本有希望出世便是七品縣令,甚至直接留在京師核心衙門的。
可如此一改,他們寒窗十年,最後只能去做個八品小吏,誰甘心,紛紛鬧騰起來。
“皇上聖明!”
“我等當報效朝廷,,,,,,”
“快走,去吏部看看,,,,,,”
“九品又如何,也是朝廷命官,也可提拔,,,,,,”
“不錯,誰知將來如何,九品亦可為朝堂大員,,,,,,”
反對的讀書人有,但大部分讀書人還是非常支援之個改革的,因為他們本來就無望進士,不上不下,老死不活,做個九品小吏也不是不可。
不少人收拾行裝,趕往吏部,這是他們出人頭地的機會。
當然,也有人非常不滿,皇帝竟然取消讀書人的優待,也就是說他們名義下的田地將足額交稅,那些投獻之人且會繼續給他們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