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應該說,朱剛的出身絕對的是“根正苗紅”,按現在的話說,屬於“官二代”或“官三代”。
朱剛的爺爺、奶奶都是老革命,解放前一直在東北從事地下革命工作。建國後,老夫妻進入黨委和政府從事領導工作。雖然,十年浩劫期間在“五七”幹校遭受了一些非人的折磨,但一向是對黨和最終勝利充滿信心的老人家,革命意志力極為堅強,硬是互相鼓勵著、咬著牙挺到了最後的勝利。離休時,都已經是高官幹部了。
朱剛的父親老朱高中畢業後就參了軍,在部隊考入軍校,但學的不是軍事指揮專業,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專業。
軍校畢業後,國家已經處於一個相對和平時期,除了臺灣一隅還處于軍事對峙外,其它地區都已無戰事。那時跟蘇聯交惡也只是在外交方面,但相對而言最可能有殺敵立功機會的,也只能是在東北軍區。
於是,受黨教育多年,苦練殺敵本領且立功心切的老朱就主動要求到東北邊境某要塞連隊擔任副指導員。
在一次邊境巡邏中突遇暴風雪,加上巡邏車中途拋錨,老朱因為保護其他戰士而凍傷。雖然最後僥幸沒有截肢,但腿上的肌肉還是被醫生給割去幾大塊,這樣不可避免地就傷了神經,影響了身體的行動力。
1959年初,老朱脫下軍裝到了n沿海某農墾農場當黨高官兼場長,同年夏天,老朱跟相戀多年的同學、也就是朱剛的媽媽結婚了。
朱媽媽的父母跟老朱的父母在解放前就是革命戰友,友誼深厚。朱媽媽作為老革命的後代,師範學校畢業以後就在省城一個區裡從事教育局的黨務工作。
老朱從部隊專業後,按照已經做好結婚準備的朱媽媽的想法,最好是留在省城工作,畢竟那時候軍隊專業幹部到地方還是很受重視和歡迎的,況且,朱剛因公負傷、致殘,還立了二等功,這在和平時期可是不可多得的。
但朱剛的爺爺不這麼想,自己三個孩子中,就老朱這麼一個男丁。自己兒子現在雖然受傷後有點兒小殘疾,但是這同時也是以後革命資歷的體現和晉升的本錢。
此時的省城各大機關都人滿為患,建國後這十年裡,經歷了幾次大裁軍,地方黨委和政府接收了大量的軍轉幹部,從軍級幹部到連、排級幹部,個個還都戰功赫赫,檔案裡的立功嘉獎令那都是一打一打的。
自己兒子雖然有學歷,這在當時的軍轉幹部中可不多見,但是,他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資歷欠缺的很。地方上也有論資排輩,自己兒子再怎麼優秀,那也得老老實實地在機關裡夾著尾巴做人,十年八年內,是難成氣候的。
於是,四位經歷過血雨腥風,對政治鬥爭經驗極為豐富的老人湊在一起這麼一商量,就給老朱選中一個地方,那就是剛成立的遼南沿海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