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凱也是非常困惑,道:“這兩種軟體可是要點數學基礎了,算了,現在我也一頭霧水,先放一放,我們來看看其他幾位重大嫌疑人吧。”
又有人送上名單,這一位是五百強的高管,動作很大,在最近半小時內,非常活躍。
“這位美國人,很奇怪,肯定有鬼……”
————
1201室,關上門後,聽著腳步聲遠離,楊帆呆滯的表情立馬大變,眼裡寒意大漲。
“還有什麼沒考慮到的?”
三個警員,總計進入家裡時間3分21秒,第一位身高176公分,國字臉,先進父母房間用時23秒,然後到陽臺用時7秒,回客廳,到廚房……
第二位,身高178公分,招風耳,直奔衛生間,逗留11秒,開啟鏡前櫃子,進自己房間用時26秒,到廚房……
第三位,身高181公分,眉心成川字,進廚房,開啟櫃子用時14秒,進衛生間……
三人進入房間,楊帆坐在客廳,真的在打遊戲嗎?
不,他在觀察所有人的行進路線,客廳內的視線良好,三人前進路線,被他在腦海內回顧,用時幾秒,聽到哪種櫃子被開啟的聲音。
腳步頻率高低,櫃門發出聲音多少分貝,一一記錄。
家中三室兩廳兩衛,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哪些地方能躲人。
“先從第一人開始回顧,重新走一遍他的路線,用時,要精確到秒。最重要的是,有沒有竊聽裝置。”
不是說楊帆陷入的某種狂想症,馬路上警車呼嘯,黑暗中還不知掩藏了多少警員,此時此刻,再謹慎都不為過。
“父母房間,手夠的著的有三個櫃子。”
楊帆開啟,關上,聲音21分貝,第一人發出聲音25分貝,他皺眉:“可能他們匆忙,用力大,再來一次。”
重複兩次,確定聲音與前一次判斷準確,那麼力道大小就掌握了,他走出房間,又一次計時,重複上述步驟。
三人路線被他回顧一遍,可能在那個點幹些什麼,如果要安裝竊聽裝置,會選擇哪個角度。
他會在房間櫃子前停頓,手臂開啟櫃門:“那人在這裡停頓三秒,撥動裡面大衣檢視是否有人掩藏。”
下一步,楊帆來到在窗臺前,掀開窗簾:“那人到這裡,逗留四秒,明知道陽臺不可能躲人,顯然是為了檢視陽臺空調外機處。”
路線繼續走動,到房間床底下,趴著,手機開啟電筒功能:“地板有幾個淺掌印,趴下時無意中留下。床底下有一道灰塵劃痕,應該是手機照射不小心劃到地板了。”
書房是重點,因為書房小,沒有藏人的可能,三人進入不到十秒就離開,只是檢查一下表面。
這一系列所為,讓人驚悚。
他一心一意的分析著三人的想法,可能會做的動作,邊自言自語確定.
步伐一樣,動作雷同,三位警員進入房間的作為,他不需要看到,光靠聽覺與計算,幾乎一模一樣。
整理資料,模仿追蹤,反饋現實。
“這一刻,他是資料之神。”
“簡直是……時光……回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