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爭之世,小民日子不好過,大戶人家也不敢掉以輕心。譬如任家,官面上沒了身位,生意卻是要做的。
這年頭做生意,若拳頭不夠硬,半道上被人截了,那是自認倒黴。
招攬功夫好手,買十條二十條槍,才護的住行當,不至於被人輕易冒犯。
任家就有好幾個功夫好手,不說天下聞名的大拳師,可也是這瀟湘裡有名有姓的人物。是花了大價錢的。
任婷婷不是沒見過這些人物出手、演武。可比起常昆展現出來的冰山一角,卻連提鞋都不配。
便任婷婷眼光一般,也能立判高下。
“姐夫的功夫,怕是傳說中的小武神孫祿堂、神槍李書文這樣的人物,才能相提並論吧?”
她目露異彩,驚呼連連。
作為任老爺獨女,任家的唯一繼承人,這任婷婷可不是個傻白甜。別看年紀不大,卻已經開始接手任家的生意。
這樣的年代,傻白甜是不得長久的。若沒有點見識、手段,她接得住家裡的生意?
任家不算大,無法接觸那些大軍閥、高官層面。接觸更多的,還是所謂的江湖。因此知道那厲害的功夫高手,不足為奇。
這些稱之為武神、神槍的人物,在江湖上名聲極大,徒子徒孫眾多。遇到那攔路劫道的強人,提起這些人物的名號,有利於行走。
常昆拋手將馬槊拋上兵器架子,笑道:“可比不得,比不得。”
功夫這種東西,常昆是知道的。
最初是殺戮技巧,真正厲害的,在軍中。到了盧氏大夏,因著開拓開外之故,民間形成的熱潮,促進了功夫二字的形成。
盧氏大夏並不禁武,功夫的形成,原因還是在於對海外的開拓。因著巨大的利益,民間無數人湧出神州,奔向海外。海外並不安穩,民間行為產生的衝突,不可能動不動就出動軍隊。
因此民間的武夫便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起來。
大開拓的那些年,出海的人,基本上都會幾手功夫。而這些功夫,都是軍中傳出來的殺法技巧的變種。
軍中殺法以兵器為主,雖然盧氏大夏已普及火器,但冷兵器一直作為一種補充,並未徹底退出軍隊的舞臺。
因為民間的需求,退伍計程車兵、軍官,便將軍中的殺法發揚光大。將兵器殺法作了更改,將集體作戰的技巧,演變為個人較技的能耐,便是這功夫二字。
其實說起來,這玩意兒與常昆關係不淺。
這遍天下最厲害的幾個流派的功夫,源頭都能追溯到常昆這裡。
當初常昆支援盧氏大夏,將手底下的護院交給盧象升,這一批人,大多成了盧氏大夏的開國軍官。
這些人,在常昆手裡學了不少東西。不僅僅是丹水灌出的體魄,還有殺戮的技巧。
他們在軍中,漸漸將這些技巧普及下去,使得盧氏大夏軍隊的搏殺技藝,極其厲害。白刃戰幾無敵於天下。
大開拓時期,便這麼傳到了民間。經過一些改易,形成了一些厲害的流派。
不過這些流派,現在都假託某某歷史名人、有名的僧人、道士之名,卻不知道,那玩意兒的源頭,是常昆。
不是說幾千年殺戮技巧,止常昆這一人。只是現在的功夫二字,裡面的核心,是常昆。當然,也有一些的確是傳的久的,從唐宋時期傳下來的,那跟常昆無關,但這些,並非這時代的功夫主流。
說到底,這玩意兒還是殺戮技巧的核心。不過演變成功夫之後,假託了佛道之名,包裝了儒釋道的外皮,合了一層武德之類的東西,有些玄之又玄的味道。
本質上,其實還是鍛體的法子加殺人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