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流民們而言,若能多一個工,便每天多一百個銅子兒。這無疑是一筆好買賣。雖說不做工,沒有勞動力的孩子,仍然每天吃飽喝足,但若多得一份兩份工錢,那自然更好。
老百姓想不得太遠,近在眼前的好處,自然是要抓著的。
可常昆不許。
十歲以下的小孩,叫他們去幹農活,那實在太壓榨了。好歹他堂堂一尊一品正神東嶽大帝,僱傭童工的事,不好看。
眼看著荒地上一片事業拔地而起,接近年關時,所有人都有了正式的房子,有了安身之處。
十座磚窯每天不停的生產火磚,兩萬畝地面上的樹林,成材的幾乎被砍了個精光,換來的,便是一座座三室一廳的小院子。
三千多人,總計八百八十戶。以常昆居住的院子為中心,建立了四個街區,每個街區二百多戶居民。
單隻居住區,便用了四百畝地。
一座小鎮,便這麼出現了。
這樣龐大的工程,並非只三千流民做工。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三千流民還幹不出這麼大事業。
何況其中大部分流民還要耕地。
是榆樹鎮和附近村落的村民,在常昆的金錢攻勢之下,完成了這一事業。
做工的人數,超過萬人。
說起來帶動了一大批就業。
幾千個青壯及其家庭為之受益——在常昆這裡做工,起步一百個銅子兒、幷包三餐。有技術的工錢更高。
對附近的居民來說,這當然是好事。十分踴躍。
這地方,已是被附近居民稱作了常家鎮。倒也是名副其實——地是常昆的,僱工們——說是僱工,實則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常昆的家僕——因為是常昆給了他們活路。
說是常家鎮,常昆的鎮子,倒也沒差。
眼看常家鎮基本成型,年關翻過去,草草過了個新年,即將進入春耕的時候,府衙那邊來人了。
來的是個書佐,盧象升的心腹。
見了常昆,直道:“常先生應該知道大名府計程車紳對常先生的態度。府衙得到一些訊息,士紳們大抵是坐不住了。知府大人遣我給常先生提個醒:這事官府不管,正如常先生當初所言,民不舉官不究。”
常昆瞭然,笑道:“這樣麼。那好,民不舉官不究。你回去告訴盧大人,只作壁上觀。我倒要看看,些個土豪劣紳,能把我常昆怎麼樣。”
書佐聞言,猶豫了以下,道:“常先生是個有本事的人。數千流民,知府大人都沒有辦法救他們。常先生救了,可謂功德無量。士紳們的能耐非同小可,我知道常先生武藝高強,明刀子不懼,卻也須得防備暗箭。我言盡於此,常先生自區處之,告辭。”
常昆笑道:“心意我領了,多謝。”
送走書佐,常昆把胡立和王當喚來。
與胡立一般,王當也是常昆從流民中挑選出來的,算是護院頭領。便是當初招募流民時,第一個登記的那個大個子。
會幾手武功把式,為人也算敦厚。
眼下常昆家的架子是搭起來了,有護院,有小廝,有丫鬟,有管家。
管家胡立,護院頭領王當。
有五十人的青壯家丁,歸王當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