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煩惱,皆是人心而已,因果自有報應,善因善報,惡因惡報。煩惱需在佛法中尋。”
沈一笑恭敬的聆聽,小和尚繼續說道:“施主出此奇謀,使鄭國數萬將士死於火海,此為孽。”
“是,弟子深感不安。”
“但施主天性本善,不欲多造殺孽,促使鄭國潰軍不被趁勝全殲,免去數萬生靈之死,此是功德。”
小和尚又說道:“兩軍交戰,死傷難免,施主若不出此謀,則宋國被圍大軍也將死於非命,同樣是生靈塗炭。”
“施主現在心所不安,並非是因為死了這麼多人,而是因為死的是故國將士,貧僧可有說錯。”
“沒錯。”確實,此戰宋軍死的也不少,但是對於沈一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觸動,真正讓他良心不安的是那些死在他計謀之下的鄭國將士。
“施主大謬。”
“大師,此話怎講?”
“貧僧且問,鄭國人什麼模樣,宋國人又是什麼模樣?”
“鄭國人民風強悍,宋國人更善於文風。”
“施主還是未能明白,鄭國人一個鼻子一張嘴,兩隻耳朵兩隻眼,宋國人,一個鼻子一張嘴,兩隻耳朵兩隻眼。”
說完後,小和尚微笑的看著沈一笑。
沈一笑沉吟良久,心裡豁然開朗。
同是生靈,有何不同。
小和尚並不是說沈一笑良心不安有什麼不對或不好,而他的不安太過狹隘,因為死的都是命,這是佛門眾生平等之意。
“弟子明白了,多謝大師點化。”
“施主果然是玲瓏通透,大善,既然施主心亂,就由貧僧為你誦一篇普善咒如何?”
沈一笑改坐為跪,雙手合十,“勞煩大師了。”
小和尚撥動念珠,口中誦唸著佛門經文,普善咒並不是什麼絕密功法,而是佛門一篇極為普通的經文,可小和尚的口中念出,卻感覺與沈一笑之前所聽過的普善咒有些許不同之處,自有一種神韻佛性。
沈一笑看著小和尚,彷彿看到了一座不可逾越的巨大佛像,心中剩餘的殺意全消,如同一灘平靜的湖水,不起一點波瀾。
內心安穩起來,小和尚此來,是讓他保留心中善念,不論這善念是對哪國人,或者說是對人還是其他生靈,是真正的大善心。
這個小和尚,真的不是尋常人,只是不知道是什麼佛門大能,居然能教出這麼個七八歲就有如此佛法的和尚。
一遍經文念畢,沈一笑重重的拜了下去,“弟子多謝大師賜法。”
“施主不必多禮,貧僧得見施主,也是緣分,施主身具慧根,不知可願隨貧僧而去,日夜修習佛法,普度天下蒼生。”
小和尚說的認真,眼神柔和,他是真的想收沈一笑為徒。
這看起來很可笑,一個小孩子,居然想收一個大人為徒。
沈一笑沉思,他是真的在想小和尚的話。
最後苦笑搖頭道:“大師,佛門講究六根清淨,可我眼、耳、鼻、舌、身、意盡是慾念,實在做不到入空門,請大師見諒。”
“哈哈,施主不必客氣,想要除此六根,談何容易,緣分乃天定,不可強求,既然施主不願隨貧僧修習佛法,那麼請施主記下這篇普善咒,能時時心中誦唸,保有慈悲之心,合天道好生之德,已是上善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