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劉備跟著攪和的關係,因此曹旭的計劃不得不有所變動。
或者說,這變動算得上很大了。
于禁接到曹旭的給他的命令的時候,也是苦笑一聲,然後對身旁的李典說道:“曼成啊,這次……恐怕是真的不容許任何失誤了。”
李典頓時很疑惑:“將軍?”
于禁說道:“因為我們的失誤放跑了劉備等人,元昭將軍可是發火了,並且,如果這次我們不能妥善處理之後的問題進行補救的話,回去之後……大概是要回去學館安心讀書考試了。”
說到這裡,他還特意補充了一句。
“元昭將軍說,她會請伯瑾為我們特別定製考卷的。”
李典:“……Σ(°△°|||)︴”
臥槽這還有活路?!!!
聽到這裡,就算是李典也咬牙:“好!將軍,這次怎麼做全聽你的,我們必定要立下功勞將功折罪才行啊。”
被塞回學館回爐重造這種事,真的想想都覺得超可怕的。
都說于禁老成持重且嚴謹可靠,但實際上大家還是更喜歡李典一些,于禁治軍嚴格,因此顯得有些刻板不近人情,李典卻要溫和的多。
可以說李典和于禁都是非常穩妥的人,也因此才讓他們二人駐守九江包括廬江的一部分。
但大概也是因為太過穩重,未免失了些進取之心,且比不得他人鋒芒畢露,因此反倒是被龐統利用,使得劉備有機會脫身去了袁紹那裡。
此時孫策正與劉表交戰,于禁想了想說道:“之前我們不過是屯兵一側呼應孫策,少有直接插手的時候,為的是不像引起太大的爭端,白白損耗了力量,這一次,我看倒是可以放開手打一打。”
李典也這麼認為。
之前他們放任孫策和劉表劉備相爭,一則因為這確實是孫策與劉表之間的私仇,另方面,也是不想要損耗青州在揚州的力量,擔心這會讓人趁虛而入。
因而只是屯兵一側,對劉表造成威脅,使得他不敢把所有力量都投入到與孫策的戰爭中去。
這也是孫策作為一個新成長起來的勢力卻能夠與劉表相抗的原因,劉表並無銳氣,他甚至不敢冒險,萬事只求穩妥,因此在身側有青州兵虎視眈眈的時候,他是一定不會選擇先全力擊敗孫策,之後再與青州兵相爭的。
劉表有所保留,孫策卻可以全力以赴,因此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但對於劉表一方來說,于禁固然給了他們壓力,可這壓力完全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甚至他們還留有餘力。
最明顯的就是這次,劉備跑了。
既然如此,于禁很乾脆的打算動手。
劉備不是很能跑嗎?既然跑了,那麼你也就別回來了!
於是在接到曹旭訊息的第二天,于禁調集兵馬,從皖縣向著劉備此時唯一的地盤尋陽發起進攻。
雖然劉備三人都不在尋陽,但能夠安心的離開尋陽顯然劉備也是有底氣的。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李典領兵來攻,卻被一高壯漢子擋住,找人詢問之後才知道,此人原本也是劉表治下的無名小卒,但被劉備請來尋陽之後卻受到重用。
這人的名聲,于禁李典或許不知道,但常年在長江上討生活的船家卻是都知道的。
錦帆賊甘寧!
李典一時奈何不了甘寧,因此雙方只能僵持。
畢竟,就算是要打,李典確實是不願意有太大的損耗的,大概也是看穿了這一點,甘寧每次作戰都十分勇猛,他打得兇,李典就更加保守。
于禁皺著眉頭:“這樣不行,必須要想個辦法。”
他甚至說李典:“曼成,此時不是求穩的時候,你想想學館和伯瑾的試卷啊!”
紀衡可是能夠靠著簡單的題目配合各種套路讓那群向來機智的謀士們抱著試卷哭泣的人,如果真的按照曹旭所說的,讓紀衡為他們特別定製試卷的話……
講真的,說起這事于禁只有一個感覺:“若真是如此,你我二人恐怕是要老死青州學館了。”
李典聽到這話嘴角一抽:“我覺得,更大的可能是在青州學館折騰了一段時間之後,被嫌棄的丟去臨淄學館,平日裡還得面對伯瑾先生和元昭將軍的文武混合雙打。”
曹旭負責摧殘,武力值壓制到他們懷疑人生,紀衡負責精神傷害,估摸著他們到時候得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智商不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