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此舉看似是感激尊重蔡琰的貢獻因而給她這樣的殊榮,但實際上,這根本就是在給他自己刷聲望。
曹操原本的計劃是,由他去熹平館,從蔡琰那裡取書,之後也是由他來獻給皇帝,獻給天下的讀書人。
現在倒好了,皇帝去了,還有誰會關注到曹操呢?
劉協這事的想法很好,只是在戲志才看來,未免操之過急,因為這明顯會讓曹操不高興。
不過……
“這事當不是陛下的主意。”
劉協幹不出這事來。
劉協是在怎樣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皇帝,大家都是清楚的,或許他被曹操這麼好好的養上十年八年之後會鬧出這些事情來,但現在,劉協還是那個只會說准奏兩個字的軟弱皇帝。
他自己幹不出這事來,必定是劉協身邊有人鼓動他這樣做的。
而這些人的目的,也不需要戲志才在給曹操分析了,曹操自己就很清楚了。
他哼了一聲:“這些人早晚要解決掉,否則平白讓他們帶壞了陛下。”
戲志才一笑,也不說曹操自己也沒安啥好心,只是應和道:“主公說的是。”
這事上他和曹操的利益想法都是一致的,戲志才也覺得跟著劉協一起來的那些官員們招人煩的很,但偏偏他們當初不能把這些人都丟掉不管。
曹操將皇帝帶來青州已經惹人非議,若是再強行丟掉追隨皇帝的百官,那麼這事可就真的辦砸了。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是以後才要考慮的事情,此時蔡琰的事情才最重要。
因為已經有了曹旭的例子,劉協很乾脆的學他爹也給了蔡琰官職,反正這已經不叫破例了。
蔡琰在青州的聲望很高,被稱作蔡先生,對她好點,也能順帶著給劉協自己刷好感度不是。
果然,這次的事情劉協做的場面十足,他對蔡琰也十分讚賞,數次誇獎蔡琰,說話的時候雖然努力端出皇帝的威嚴,卻不是擺架子給人看。
這次所有的經文都是蔡琰親自整理總結,因為劉協要來,因此蔡琰甚至提前抄錄好了一份。
由於紙張的普及,這時候倒是不必搬出一大堆的竹簡來了。
只是書籍的封皮上卻是空白的,按照曹操的話,這封皮上的字是要今日由劉協親自寫上去的。
……雖然這事曹操其實挺想自己乾的。
這可是好大一份名聲啊。
可惜這時候皇帝來了,既然有皇帝在,自然是輪不到曹操去寫字的,在這種比拼象徵意義的事情上,劉協皇帝的身份可比曹操要有優勢多了。
只是到了該寫字的環節劉協卻拒絕了,他表示既然這是蔡琰所辦的事情,那麼到了這種時候,當然是要由蔡琰來寫才最合適。
曹操聽到這話臉色當即緩和不少。
總之他是不願意劉協來寫的。
讓蔡琰寫,雖然也不是曹操最開始的計劃,但總比讓劉協寫要好,這可以說是曹操最能接受的一種現實了。
於是在劉協提出之後,曹操也立刻贊同,勸說蔡琰親自來寫。
有了曹操的話,青州這邊的人員當即明白了風向,也開始跟著勸說。
蔡琰雖然並不貪這樣一份榮耀,但勸說她的除了皇帝還有青州的實權派,曹旭也對她說:“你既然要做大事,又何惜於寫這幾個字呢?”
機會已經擺在了面前,何必為了表示謙虛而推辭?
曹旭的話蔡琰是最能聽得進去的,於是她終於點頭。
旁邊早有人備好了筆墨,這時候也非常及時的送到了蔡琰的手邊。
這書最後是要作為樣板拿去給工匠們做雕版,以後印刷此類書籍都以此為標準,而雕版完成之後,這原稿就要被收藏在熹平館內作為紀念和象徵,輕易不會再拿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