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都城,稷下學宮。
古色古香的迴廊之上,此時沒有多少人影,只有一個形單影隻的少女在慢慢踱步,不時回望來處。
遠處傳來莘莘學子們的朗朗讀書之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少女最終停留在迴廊上,聽著遠處的聲音,然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輕聲自語道:“我真的錯了嗎?”
韓菲此時的心情,只有用迷茫二字可以表達。
還沒有到下課時間,她卻獨自一人站在學堂之外的迴廊上,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她是被學宮的先生趕出學堂的。
雖然被不留情面地趕了出來,還被嚴厲地斥責,但韓菲並沒有對先生產生什麼怨念。
畢竟,在稷下學宮的學堂之上,和先生當面爭吵,是典型的不尊師長。
雖然韓菲只是在學堂旁聽,並非那位稷下先生的門生,但這無關緊要,課堂上一切以師長為重。
韓菲此時只是覺得無比迷茫。
“我真的錯了嗎?”少女再次輕聲自語道。
她又想起剛才和先生的爭論。
那堂課上,先生在為大家講解治國安民之道。
先生是孟聖的門人,談起治國安民,自然離不開“仁政”一詞。
同堂聽講的學子們,大都是儒家的門生,和先生之間一問一答,學堂上的氣氛可謂無比的和睦。
而韓菲的一句話,則打破了和平的氣氛。
當時她說道:“先生,諸侯爭霸,戰亂不休,仁政一說不為列國所奉行,空談仁政又有何用?”
這話自然引起了先生和其門下弟子的不滿,一開始先生還能心平氣和的和韓菲論道,但隨著韓菲的言辭愈發銳利、愈發不留情面,先生也開始憤怒起來。
他是儒家的門生,是孟聖的徒孫,面對排斥仁政之說的韓菲,會生氣也是理所當然。
先生最後拍板怒喝:“痴子!如你所論,何不去荀聖門下,去聽那禮法並重之道?”
先生師從孟聖,孟聖與荀聖同出儒家,卻背道而馳,此言一出,表明先生已經不歡迎韓菲來他的課上旁聽了。
而韓菲的回答則是:“在學生看來,禮法並重亦非正途。”
——狂妄之至,不尊聖人。
這是先生最後給她下的評語,隨後她便被逐出學堂。
此時的韓菲,心中並沒有什麼後悔的情緒,她只是單純的覺得迷茫。
對治國安民之法的迷茫。
對聖道的迷茫。
對東周以來,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天下戰亂、民不聊生的迷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