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十三章網路
電腦在初進大學生宿舍的時候,還是個挺前衛挺了不起的東西,幾乎算是個高科技跟現代化的標誌,當然價格也不便宜。凡家庭條件好的同學也都會置辦一臺電腦擺在宿舍裡,條件差些的當然也不願意被時代淘汰,可以一個宿舍裡幾個人湊錢也是要買來一臺的,幾乎要把電腦變成了用來彰顯追求跟時尚的道具了,因為對於電腦的使用對於他們來說也大都是僅限於打遊戲跟聊天室,因為課業上幾乎是不大用得上的。
但是,短短的三五年時間裡,隨著生産建設、管理資料化網路化的變革,電腦也漸漸在民眾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成為了不能或缺的工具。李萱新近就添置了一臺膝上型電腦,因為現在電腦對於那些在校的大學生們來說,已經從三五年前的可有可無變成了眼下的學習必須品了,這當然也包括碩士研究生。網路上的資訊資源已經是太豐富了,是幾乎可以滿足人們所有的學習跟娛樂需要了的。這對於李萱來說可就太妙了,這個懶姑娘幾乎足不出戶也不必麻煩任何人就可以完成學習跟交流了,網路生活也佔據了她的大部分的休閑時間。
網路也幫助她重拾了很多同窗舊友,正是一些同學錄網站的建立,讓她幾乎在瞬間就可以找到幾個或者幾十個多年沒見的老同學,甚至有很多已經沒了印象的。同學錄裡的交流方式跟現在的qq群或者微信群裡的交流都差不多,只是同學錄採用的是留言的方式,幾乎要等上個一兩天才會有人登陸進來回複或者留言,因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無論是電腦還是網路,當然也包括時間等諸多條件的限制,人都不是隨時隨地想上網就能上網的,當時的人們也還不大習慣即時就交流的頻率,但那個能跨越時間跟空間的交流平臺就已經讓大家覺得很奇妙了。
這種交流方式不但方便,而且安全,最妙的是幾乎不存在人際關系問題,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用文字輸出的方式才能實現發言,而這個放慢了發言節奏的過程就是人們千百年來都難以做到的“三思而後行”。在敲字的過程中,措辭跟表意都是被“三思”過了之後發布出來的,神態跟語氣情緒都被當掉了,便也大大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産生不愉快的機率,倒發明出好些更直觀有趣的表達情緒跟表情的詞彙出來。談話內容大多是搞笑的,相互調侃或者聊聊彼此的現狀而已,氣氛也大多是友好、輕松而且愉快的,幾乎可以完全省略掉客套跟寒暄,更不必費神應酬。網路似乎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無菌室,然而大都也只是培養出客觀柔和的態度,並還無力建立些有建設性的思想。
對於那些敏銳的思維,隔著螢幕,看著人們對於那些文字的使用跟排列,就能讀得出人的性格、喜好甚至性格人品中的某種缺失來。那是一切鮮活人性的舞臺,是虛榮的炫耀跟才情的賣弄的舞臺,是個排遣無聊跟寂寞的好去處,喜愛沉默的那一類人是不願意來的。
六月裡的一個陰雨天,李萱正焦頭爛額地幫老師做一份文案,忙亂中,接到一個陌生女聲的電話,第一句就問:“喂,你猜我是誰?!”聲音是清脆又喜悅的。
李萱則是一頭霧水,以為是個打錯號碼的:“對不起,你找誰?”
“我就找你啊!”那快樂的聲音確實是快樂的,居然在電話那一頭笑了起來。
“請問你哪位?”李萱問,被她一頭熱的笑聲弄煩了。
“你聽不出來我是誰麼?”那聲音開心地問,對這談話倒是非常有耐心。
“對不起,你是不是打錯了!?”李萱想掛電話了,她開始擔心也許對方是個神經不正常的。
“李萱,你真聽不出來我是誰啦?”那聲音責怪著說:“還是你都把我給忘了?”
被正確地叫出了名字,李萱開始相信對方不是個掛錯號碼的,但她又陷入了另一種猜測的思維中——她是誰?很顯然這人是認識李萱的,從談話的態度看也應該是相熟的,只是李萱從小長到這麼大,唸了這麼多年的書,從鄰居到朋友還有那些同班的或者不同班的同學,說實話,被忘記了的人確實已經數不清楚了,要憑電話裡的聲音猜出對方是誰,對於李萱來說,她倒是寧願到大海裡去找根針或許還更容易些吧?!
“我還真沒聽出來!”李萱抱歉地說,心裡有點好奇也有點期待。
既然是舊相識,當然出於禮貌也不能斷然地就說不知道,她猜測著問:“是同學吧?”
“對,嘿嘿嘿嘿——”那女聲又笑了,她問:“什麼時候的同學呢?”
“這——”李萱為難了,只好結束這無意義的努力:“對不起,我是真的沒聽出來你是誰!”
“哎呀,給你個提示吧——”那聲音熱情地說:“我最愛吃朝鮮冷麵!”
“蘭英紅!?”李萱大聲地說,有點意外,也非常高興:“你怎麼找到我的?”
“咱班同學錄裡啊,一上來我就問你,他們給我的電話號。”蘭英紅熱切地說:“你都好幾天沒上同學錄了,我等著急了,就給你打電話了!”
蘭英紅是李萱高中時候同在文科班裡的同學,因為座位相鄰便也就成為了挺要好的朋友,只是在上學的時候並不見她這麼開朗愛笑愛說的啊?幾年沒見了,不知道她怎麼變化成什麼樣了?!
“我這一個多月了都在忙,哪有工夫上同學錄了。”李萱笑著解釋說。
“哎,他們說你在大連呢?”蘭英紅問:“讀研究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