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電子樓走廊裡,兩個年輕人並肩走在一起。
“不用擔心,那些東西又不會跑。”曲燕秋出言安慰。
“我怕的就是它們跑了。”
陳泉現在,頗有點近鄉情更怯的心態。
前幾年,陳泉的整個人生,都是圍繞著各級數學競賽而展開的。雖然最後的結果不錯,陳泉以一枚滿分金牌,完美走完這段歷史。
但接下來要幹什麼,大學生活的目的是什麼,成了最大的疑團。
大學期間,可沒有奧數這種能被普遍認同的比賽了。
即使在個別專案上,有些校際間的比賽,但其影響力和認同度,跟奧數不是一個水平的。即使有些大學生競賽,名氣較大,但由於專業的細分,參賽的基數不足,也沒有什麼代表性了。
經過三年多高強度的比賽,訓練,陳泉已經熟悉了不斷選拔,不斷淘汰的生活節奏。驟然失去奮鬥目標,讓他頗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
完美競賽的下一關,過關的標準是什麼?ai離去的時候,並沒有給兩人留下足夠的線索。
陳泉與曲燕秋幾經討論,才算形成第一個共識,那就是寫論文,發表論文。
雖然論文發表,沒有什麼金牌,銀牌的說法,而且各專業之間,期刊也是眾多,但隱約之間,期刊之間有排名,論文也有影響力影響因子)的說法。
從這個角度來看,論文是可以替代奧數競賽的。
目標有了,自然動力和壓力,就都有了。趙薇薇,宋國明等研究生有論文的壓力,陳泉現在也有了論文的壓力。
從趙薇薇和宋國明的態度上,就能看出來,論文,尤其是英文論文,想出版,難度還是很大的。
作為一個新手,陳泉出論文的希望,就全部落在了微電子實驗室裡藏著的這批資訊上。
說實話,在西德見過世面後,陳泉對前兩天的檢測專業之行,是有些失望的。
在80年代末的這個時間節點,中德頂尖大學之間的代差,有二十年之多。
在趙薇薇那裡,陳泉看到桌上擺著的一臺單卡錄音機。令陳泉震驚的是,這臺錄音機的作用不是放歌,而是對微控制器進行程式輸入。
用磁帶進行儲存和輸入輸出,是50年代末的技術了,僅比最最最最最最古老的穿孔紙帶要先進一些。
但在80年代末的中國,冰城,它居然還佔據著主流地位。工大所有的微控制器實驗,用的都是這個臺式單卡錄音機。
雖說陳泉對國內的條件落後,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見過西德的現代化實驗室後,再看國內的落後條件,產生些心理落差,就是必然。
陳泉唯一的心理安慰和希望,就是微電子實驗室裡,隱藏著的秘密了。
.....
“你們在這裡登個記就好了。”
微電子實驗室的指導教師,張群得到訊息,迎了出來。“防塵服,口罩和防靜電手套,都在那邊,用的話,自己拿。”
原則上,微電子實驗室並不對本科生開放,所以陳泉和曲燕秋的這次考察,需要特批,耽誤了點時間。
等兩人走入實驗室的時候,迎接他們的是一片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