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沒什麼動靜,越王繼續在草廬過夜,諸王在府中閉關,趕到京師的諸王們沒有敢公然勾結京官的。
但前首輔楊廷和有些不安,根據西軍的偵察楊廷和有致仕的心思。
“楊公之子楊慎今在何處?”衛央問王守仁。
王守仁也不知,楊廷和被罷免首輔之位之後其子似乎被調離翰林院了吧?
“還在翰林院,”老皇帝奇道,“你問這個做什麼?”
“楊慎廣有才學,博聞強識士林擁戴,不當隨之而罷官去職,”衛央道,“楊廷和在任,與我軍多有交鋒,西陲文管體系多有他安排的人手,此人有手段,有決斷,若是能優渥對待,也不失為天子恩德,朝廷洪福。”
老皇帝想想就覺著為難了。
前首輔若不允許致仕,你給安排在什麼位置?
“我記得,前朝也有一種對高階官員的優待,不許致仕之時,任命為軍國重事同平章事,可為參謀,”衛央道,“楊一清手段激烈,我擔心他在東南會有所過失,楊公有名望,當知曉這些事情以為諮詢。至於楊慎我倒有個想法,陛下,我記著先帝的廟號為憲,是不是?”
“你是說,要修《憲宗實錄》?”老皇帝笑道,“那簡單了,楊慎才學的確很不錯的,讓他來做這件事,以楊廷和為首,楊慎具體執行,倒也算得上優待老臣。不過,這樣一來恐怕楊廷儀的兵部右侍郎當不成了。”
“若是有才能,去江西也好,去浙江也行,若是沒有才學,高其官而削其權,國朝開國至今,英烈十數代人,總得有編纂他們的故事留給後代兒孫看,”衛央建議,“更何況楊廷和的一些做法是很有必要繼承的,此人位極人臣,然不恤自身,不置業,不買田,不從商,不受賄,有他在,朝臣就多了一面鏡子,何況……”
他原本不瞭解這個人,多的是彼此交手時候的討厭。
但這次偵察所獲,令衛央大開眼界。
楊廷和罷官之後,依舊統領京師的大小官員,在短短數月內,此人安撫民眾,清查冤獄,鎮壓地主豪強,緩和階級矛盾,革除一部分弊政,最要緊的是,中原深秋遭遇了洪災,流民被人組織起來意圖謀反,楊廷和不動聲色,強令戶部開倉放糧,一面裁撤軍隊中的老弱,清查軍隊中的空頭軍卒,空出一大批名額,在這短短數月內為朝廷招納新兵三萬戶。
這可是相當了不起的魄力,可以說楊廷和是拿著自己的腦袋評定民亂。
做完了這些,楊廷和令老卒帶領新兵出京師三百里,一方面鎮壓流民,一方面鎮壓趁機兼併土地的地主豪強,雖說目的是為了給大明朝廷續命,但效果是利國利民,有利於窮苦人活下去的。
“亂民中,有當年劉六、劉七甚至於楊虎留下的人員,此次趁亂而起,卻未能驚動一州一縣,這是楊廷和的功勞。”衛央讚歎道,“平定流民起義而天下不知,此公有大功於社稷。”
還有這等事?
王守仁一路所見竟沒察覺這個。
“沒錯,楊廷和在奏摺中說了此事,他的出發點是擔心西軍出關,不過做的事情的確是好的,”老皇帝笑道,“只是沒想到你能這麼高看他。”
“公是公,我何必與一個老者斤斤計較。”衛央道,“故此,楊公不可致仕,他得鎮壓朝廷文官集團,楊慎才名顯著於天下,自該有文教事讓他去做。楊廷儀此人我不認識,也沒聽過有什麼大的能力,但既然是楊廷和的胞弟,應當也有一些才學。”
“楊廷儀才學不淺,但御史彈劾他貪墨。”老皇帝一笑道,“其中兩成是真,八成是假。也罷,朕即刻下詔,以楊廷和為太師,加軍國重事同平章事,參與國家大事。”
這一手,反倒讓群臣驚呆了。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宰輔也是如此,換一個宰輔尤其是首輔,三省六部也要跟著換一批人,如今他們都商量好,甚至串聯好要什麼人上,什麼人下了,結果楊廷和這個本該致仕回老家或者居住在京師賦閒的老頭兒,他居然以太師銜諮詢軍國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