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原來的歷史上,崇禎朝小冰河期徹底爆發的時候,建奴一鼓而下山海關破碎,土地兼併已經到了這般地步。”衛央輕嘆。
“比起開店呢?”衛央請教道,“我瞧這路邊人家多有開店,生意怎麼樣?”
不好。
有老漢淡漠道:“賺一兩,交八錢,糧價一漲秋黃就不接,比種地還差,交的要多麼。”
“要是有辦法,誰想開店啊,這路邊人來人往的,一天是能賺幾個錢,每月官府的差役來了,那錢又成官府的了,”老漢們一起哀嘆,“倒不如種地,有兩畝薄田好賴也還能湊合著吃半年。”
衛央心裡一驚,道:“只夠吃半年?還有半年怎麼辦?”
“借去。”老漢們齊聲說道,平靜中多帶著無奈。
於是,還不上就用地抵押,久而久之土地也就成地主的了。
再然後,只能賣掉自己。
當自己都賣不出去了,要麼被餓死要麼只好拿起鋤頭造反。
從未出例外。
可經商也沒有活路。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衛央喟然道,“苦恨年年壓金線,為她人作嫁衣裳。”
老漢們不懂,但聽得懂意思。
“官家要徵稅,誰能有啥辦法。”老漢們……
衛央除了想到躺平二字再想不出啥來。
“聽說西軍是分了土地,不準兼併的,有錢也不準。”有個老漢嚮往道,“要是能打過來就好了。”
……
衛央喟嘆道:“朝廷太厲害啊,打不過來。”
人老成精,這幾個老漢早瞧出他是西軍的將校了,這是在遞話哩。
果然,他這麼一說當即有個老漢問:“你可是西軍的?你們那真不準買地?有錢都不準?”
“不準!有錢也不準!”衛央笑道。
幾個老漢既有些羨慕,也有點不滿。
“有錢為啥不準買?人家財主有錢也是自己攢的,”一老漢嘟囔,然後抓著衛央的胳膊,“歲娃,地都不準買,你們給誰賣命哩?”
最老的老漢道:“我們也是經常見你們的商隊的人,他們經常說啥為了誰,地都不準買,為誰呀?”
這是一個系統性的關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命題。
衛央要討論,那幾個老漢失去了耐心。
有個拍了下衛央的甲冑埋怨道:“你們咋還不打來,咋還不打來……”
衛央一看人家不願意聽那些,也知道民眾在接受基礎的教育之前是不可能對自己的命運感興趣的,這不能怪他們覺悟低,於是扯了幾句別的,請教道:“我這一口的關中話,你們咋聽出我是西軍的?”
老漢們齊聲笑,半晌才解釋了一番。
刻意了。
最大的老漢笑道:“本地人誰會這麼咬著字發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