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不能說的,如今大婚在即,你卻不知這廝在作甚麼。”梁翁同哼道,“趙王的殘兵敗將如今歸他節制,一部分暗藏的實力……”
說到這,梁翁同低聲告誡道:“賢甥婿,你恐怕還不知道王府如今多了些什麼人。”
什麼人?
“倭人。”梁翁同厭惡地道。
嗯?
衛央聞言怔住了。
秦王府有倭人盤踞?
“你們居然不知道?”梁翁同大驚,“趙王府原本就有一批從倭奴那邊招攬的高手,下毒刺殺無不精通之至,這批人隨著趙王的消失,一部分不知去向了,一部分被秦王收編了,大婚之後,秦王就要以開海禁的藉口,既伸手到江南沿海,又與據說也在打擊東南倭寇的倭人結盟,秦王側妃就是倭女,此事天子是同意的。”
好狗膽!
“可是趙王為什麼會……”衛央不明白。
梁翁同踟躕再三才說道:“此事說來也是一樁陳年舊事了,我原以為姐夫會告訴你們。哼,趙王的母親你可知道?”
連貴妃?
“不,那是趙王的養母,”梁翁同罵道,“當年天子登基後,先皇后賢明至極,但為人規矩森嚴,所以才有了連貴妃進宮一事。次年,浙江福建有一場大捷,皇帝命獻俘虜於闕下,那其中有個倭女,試圖刺駕不成,後來不知道怎麼的就留在了大內,名義上是浣衣局的女官,實則,嘿,實則入宮才不到三月,便有了一個兒子。”
然後用你懂得的眼神讓衛央自己去體會。
衛央撓著頭,就那群在這個年代身高比不上中原人,肌膚更不如那些名門貴女甚至大家閨秀,很可能還有點羅圈腿內八字的倭女,居然就……
老皇帝年輕的時候不至於那麼飢不擇食吧?
梁撫遠也被這番話給驚呆了。
“這其中發生了什麼誰也難說明白,但趙王出生的時候,那倭女在宮中便有了身份,別人不知道,老夫卻從隨後被滅口的御醫朋友口中得知,當年老夫還是個守宮門的御林小校,”梁翁同嘿然冷笑,“什麼銀嬪娘娘,什麼連貴妃的本家表妹,先皇后生產秦王之時,血崩是怎麼回事難道就真的沒有人知道麼,隨後賜死的太醫高延壽,以及當晚值守坤寧宮的宮女內侍,以及成治十年坤寧宮那場火到底掩蓋了多少秘密,難道就真的沒有人知道麼?”
衛央心中恍然,原來梁家不願意女兒嫁給皇子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軍情司打探到的訊息的確太少了,這些事情我從來沒聽到過。”衛央手指在劍柄上敲擊著沉吟道。
“先皇后賢明善良,咱們這些人當年哪一個沒受過她的恩惠?後來皇后駕崩,多有人猜測是連貴妃下的毒手,但沒有證據,誰能怎麼辦,只是可憐先皇后那麼好的女子,”梁翁同嘆息不已,“那銀嬪進宮之後,與連貴妃往來太過密切,皇后的孃家,以及朝廷裡一群文臣自然是要為維護皇后出力的,老夫如今還在懷疑,當年是不是……哼,那位在其中干涉。”
那位是誰不言而喻了。
“但皇后出身尋常人家罷了,皇帝有必要這麼搞?”衛央按照一般推理這麼想。
但緊接著想到當年淳端皇帝留下的顧命大臣,以及當年皇權與相權的第二次劇烈的衝突就懂了。
大明第一次皇權與相權的劇烈衝突,自然是太祖洪武爺年間。
李善長,胡惟庸,乃至於名臣劉基,其中的恩怨說起來那就話長了。
第二次衝突便是成治五年,到成治八年的那場腥風血雨般鬥爭了。
軍情司的情報明確記錄著,淳端皇帝留給成治皇帝的顧命大臣有七,第一是首輔彭時,第二是名臣商輅,此二人有“有名賢宰輔,自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外,前有彭、商,後有劉劉健)、謝謝遷)”的稱呼。
成治皇帝登基之後,對七位顧命大臣倒也算得上言聽計從,但地位穩固之後,一方面是帝王心術作祟,一方面七個顧命大臣七去其三,空出來的位置引發了文臣們的爭鬥,自然觸碰到皇權逆鱗。
於是,成治皇帝先查出顧命大臣之一、時任華蓋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入內閣的李賢貪汙受賄的罪名,在成治五年突然出手,以李賢驕橫的性格得罪太多人為契機,徹底將一代明臣從根本上予以解決。
隨著李賢的去世,彭時年歲也高很快死在暴風雨來臨的鬥爭當中,另一位顧命大臣劉吉本身就沒有多大的能耐,一看成治皇帝手段過人,遂自動退出朝堂,反倒被成治皇帝拔擢為首揆,利用此人的手段,在成治八年初逼死了名臣商輅,自此成治皇帝獨掌朝堂數十年。
想到這,衛央大概明白了到底怎麼回事了。
先皇后若是個文臣武將稱讚的一代賢后,那必定就是順乎這些人理想中的賢明皇后的形象的。
成治皇帝當年逼死名臣,放逐一批大將只怕遇到了皇后的勸說,以連貴妃的孃家為代表的新一代貴勳們,以及一批以太祖太宗朝立下赫赫大功,當時手握京營,對大權虎視眈眈的老貴勳們自然要對她不滿,最要緊的是,老皇帝對這個結髮妻子也不滿,如果先皇后與朝臣來往比較多的話,免不了要成為成治皇帝獨掌乾坤道路上的一顆釘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連貴妃與那位銀嬪娘娘……
“此事說起來也是那些文臣們太過分了,無論怎麼說,銀嬪到底是皇帝的嬪妃,也算是國家的臉面,他們很可能用這個女人的身份做文章,甚至親手參與殺死了這個女人。”梁翁同苦笑道,“故此,先皇后生秦王,當夜大血崩之時,許多事皇帝自然不會阻攔,而且隨後焚燒坤寧宮,名義上是不讓連貴妃順利當上皇后,實際上……毀滅證據,讓後來人查無從查起才是真正的目的。那場血雨腥風,嘿,至今思之令人心驚膽顫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