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後,衛央在門外練刀,聽到馬伕家大門吱呀一聲時,已日上三竿矣。
衛央抱著鋼刀提著用布包住的套餐,疾步過去開了們,叫一聲“大叔慢走”,徑自將那套餐塞給馬伕,道:“今日小店開張,我也不知口味,懇請大叔賞臉品鑑——倘若做得好,大叔便讚美,若不好,只管說哪裡不好,我再去改進。”
馬伕失笑道:“小郎這般精明的生意心,可是看中我這錢袋子了?”
衛央只笑道:“做得好,只怕不是我看上大叔的錢袋子,反倒是要送大叔一個新的錢袋子。”
他不會吃獨食,既是人情世故,也是利益使然,更有防備宋長老葉大娘之意。
那馬伕聽出言外之意,詫異地瞧了衛央兩眼。
試著吃一口肉夾饃,又開啟飯碗吃一口涼皮,馬伕眼睛一亮。
他當即讚道:“小郎非常人,”而後才好意道,“只是,這味道少了哈密的風味。”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哈密瓜!
衛央當即想起這一點。
哈密瓜,此時還不叫這個名字。
《太平廣記·陰貴人》卷第二百七十六記載,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陰貴人夢食瓜,甚美。時有敦煌獻異瓜種……名穹窿。”
這是哈密瓜在中國古代史上最早的記錄。
唐代奉禮郎兼東臺詳正學士駱賓王從軍西域期間也寫下“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之語,可見哈密瓜在唐代以風靡天下了。
金國正大五年成書《長春真人西遊記》則首次記載了西域哈密瓜“甘瓜如枕許,其香味蓋中國未有之”。
元代耶律楚材在其小作《西域嘗新瓜》中則描述,“西征軍旅未還家,六月攻城汗摘紗。自愧不才還有幸,午風涼處剖新瓜。”
生活在哈密的古人,因甘甜難得,對本地稱之曰“甜瓜”的這種水果極其喜愛,待到瓜果成熟之時,滿城都飄甜瓜味兒,似乎那段時間要把全年的甜蜜都收穫了。
就算在冬季,哈密衛的人們也家家戶戶多少備著一些哈密瓜幹。
或許,涼皮裡能加點哈密瓜?
衛央臉黑了。
這是什麼黑暗涼皮啊?
“唔,大叔說的是。不過,甜瓜雖然好,可這是酸辣味的。我再想一想,想一想飲料。”衛央抓著手指踱步道,“原本的冰峰汽水兒,配成三件套。既身處哈密,自須要因地制宜才可,這飲料……甜茶?或者是果酒?”
冷不防,馬伕大叔竟把肉夾饃全吃空了,又多了一大半涼皮,嘴上紅彤彤的,嘿嘿地訕笑:“都怪這吃食太香了。”
他卻不好意思再要。
只是喝光了碗裡的蘸水。
喜歡從笑傲江湖到大明國師請大家收藏:()從笑傲江湖到大明國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