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全國的幾個棉花試點的也都有收穫,產量略有不同但差別不大,總共播種面積大約在千畝左右,收穫總量一千二百石,這些棉花全都已經運送到咸陽堆放在戶部和農學院的倉庫之中,因為重量輕但體積大,佔據了大量的地方,而且因為陳旭一直不在咸陽,這些棉花都還沒人去處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些棉花和李順去年帶回來的差不多,棉桃沒有陳旭在後世看到的那種大,棉絨也不算太長,但科學院研究織機的工匠都確認這種棉花紡紗織布沒有任何問題,而且改良的紡紗機和織布機都已經能夠完成紡紗織布的工作,已經可以投入使用,而就在陳旭和始皇帝回京的前半個月,實際上脫籽機的研究也有了很大進展,雖然脫籽率還只有六七成,但只要繼續改良應該很快就能成功。
因此最近閒下來,陳旭安排組建了一個棉紡實驗工廠開始紡紗織布,而這種雪白柔軟溫暖的棉布一出來,立刻引起民間轟動,不光百姓歡欣鼓舞,就連皇帝和王侯公卿百家門徒同樣讚歎不已,而最喜歡棉布的還是所有的女人。
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棉花引進的倡導者,作為大秦棉紡業的先行者,第一批紡織出來的棉布自然都送到了陳旭府上作為評判和研究之用。
於是當這數十匹雪白柔軟的棉布送到之後,水輕柔嬴詩嫚和蒙婉等一群女人全都興奮無比,三下五除二便讓府上的織娘將絲綢的床單衾被全部換成了棉布,甚至開始一針一線的用棉布開始縫製貼身穿戴的內衣,因為夫君說了,棉布是最好的衣物布料,不光溫暖柔和透氣,而且還便宜。
於是在拿到了充足的樣品和紡織廠戶部等署衙的匯總資料之後,陳旭在十二月初上奏書提請開春全國開始大規模擴大棉花種植,同時要求在幾個重要的試驗產地組建棉紡廠,以應對明年大量的棉花上市。
按照今年的產量和資料統計,一石籽棉可以出皮棉四十斤,剩下的七十斤大部分都是棉籽,而一畝地播種大概五斤。
也就是說如果開春這些收穫的棉花種植全部播種下去,播種面積將會陡增十五倍左右,全國的棉花播種面積將會突破一萬五千畝,若是風調雨順照顧的好,將會收穫接近兩萬石棉花,按照眼下一匹布用棉紗十斤計算,一石籽棉大約能織布四匹,如果這些棉花全部織成棉布,市面上將會有八萬匹棉布。
兩年之後,基本上就可以全國開始推廣,種植面積將會突破二十萬畝,棉花產量超過二十萬石,棉布產量會達到八十萬匹。
因此面對如此龐大的棉花產業和規模,陳旭需要提醒朝廷早做佈局和規劃。
而且棉花不光用來紡紗織布,還能直接用來製作棉衣棉被,方便的種植和低廉的價格將極大改善民眾的生活。
五年的時間,陳旭相信棉花一定會在強大的政府機器和法令制度下完成替代麻紡的任務,完成一次產業升級和改造,完成一次提高民眾生活質量的極大飛躍。
而為了完成這次巨大的飛躍,除開佈局棉花種植之外,棉花加工產業也是重中之重。
清理棉籽,紡紗製衣,整個紡織產業都需要有一個大跨越的發展。
後世的工業革命,便是起源於棉紡。
這不光是工業機器的革命,同時也是資本的革命。
絲綢產業無論如何發展,未來都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只能走高精尖的路線,特別是隨著棉花的出現,桑蠶養殖或許還會遭受一次比較大的衝擊,整個行業會出現萎縮和後退,但棉紡未來必然蓬勃發展,棉布的產量將會突破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匹的產量,隨著大航海的開拓,大量棉布甚至會被出口到西方諸國,以此掠奪當地的礦產資源和金銀財貨。
而要加快棉紡產業的快速發展,各種配套的機器和工廠就必不可少,不斷改良脫籽機、紡紗機、織布機、提花機等工業機器,就是科學院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的地方。
對於機械研究,陳旭現在能指導的已經不多了,因此很多時候他都只能提出研究方向和大致的原理,然後讓工匠去自行研究解決遇到的問題。
但顯然大秦的工匠在奇技淫巧方面還是很有天賦,還沒有被後世那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儒家思想腐蝕,民間存在大量喜歡研究技巧的方士和工匠,在機械領域的研究非常寬泛而且成就也非常高,加上陳旭推行的齒輪軸承鏈條滑輪等成系統的物理學機械學理論,如今大秦的工業發展已經開始呈現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各種實用的機械都開始大量出現。
喜歡帝國吃相請大家收藏:()帝國吃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