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不決問清河侯,習慣了陳旭那種遊刃有餘的政務處理方式,哪怕是陳旭整個朝議都不說話,始皇帝也感覺心裡比較踏實,甚至底下的文武百官也感覺比較踏實。
日常上朝,一旦遇到比較棘手難辦的事,始皇帝最先想到的是徵求陳旭的意見,其他人也同時會去想陳旭會如何去處置,而且每次只要陳旭在,總會給出一些完全不同於普通人思維習慣的答案和提議,有些看似天馬行空甚至匪夷所思的答案,很多時候都能讓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
但今天清河侯不在,始皇帝感覺自己微微有些焦慮。
雖然他知道陳旭不喜歡上朝,更不喜歡插手軍隊,但這種傷筋動骨的改革恰好是陳旭的長項,若是他在的話,肯定會有一個非常完美的解決方案。
“陛下,左相回鄉省親,需要三五個月才能歸來,這件事拖不得!”兵部令尉繚輕聲提醒。
“軍制改革勢不容緩,但若是沒有完備的策劃和新律法,恐會留下不少隱患,軍爵制其實可以看做是我大秦軍制的核心所在,若沒有商君制定軍爵律,我大秦將士勢必沒有戰無不勝的勇氣,此事必須慎之又慎,朕方才觀看靖武侯之奏書,軍制改革許多地方還有待商榷,諸位愛卿還需仔細思量拿出一個圓滿的方案才行……”秦始皇眼神掃過房間幾位大佬。
蒙恬馮去疾等人於是一個個都低頭捻鬚開始沉思,而始皇帝也繼續翻看蒙恬的奏書,但看著裡面的內容,時不時的蹙一下眉頭。
蒙恬的奏書寫的許多方面不清不楚含混其詞,與陳旭每次一目瞭然的奏書比起來,看得很費勁。
紫宸殿很安靜,只能偶爾聽見一絲輕微的咳嗽和翻頁的聲音,足足兩刻時間過去,始皇帝已經看完合上奏書,馮去疾等人仍舊還是一副思考狀。
說實在,今天蒙恬突然丟擲軍制改革讓滿朝文武都措手不及,就連皇帝都當場失神。
不過很多人稍後也就回過神來,蒙恬這是圍魏救趙之計,必然是想透過軍制改革來轉移始皇帝的憤怒和滿朝文武的關注度,以此減輕對西軍的懲罰,果不其然,蒙恬一番陳述加上李信跟著一番痛哭流涕打滾哭訴,始皇帝果然轉移了視線。
畢竟西軍錯誤已經是過去,而軍隊的積弊將會影響將來,孰輕孰重始皇帝不可能想不明白。
但有些事只能點到為止,蒙氏和李信的目的已經達到,改革軍制不是他們的事,是始皇帝和一群朝廷官員的事,這種事最好不要去沾手,插手越深將來有可能越是不得好死。
聰明如王翦,打完仗就回家養老,不問朝政軍政,在家安享晚年,還年年得到皇帝不斷的賞賜,到死都得尊榮,始皇帝還親自去弔唁。
而凡是現在還在打仗的就沒一個好的結局,通武侯死,武城侯被罷官,如今輪到西軍,蒙恬、李信、江琥以及西軍大大小小的將領都捲入了搪瓷事件之中擔驚受怕,這就是武將的悲哀之處。
蒙恬蒙毅商量許久丟擲這份改革軍制的奏書,目的不過是為陳旭推動軍制改革開啟決口,後面不是他們的事了。
而馮去疾則是鬱悶無比,他不是武將也不通兵法,讓他來商量改革軍制實在是太為難了。
至於尉繚,他精通的是兵法和謀略,並非制度,此時還在不斷的思索蒙恬在朝堂上奏請的提議內容。
“報~~陛下,皇宮外有太師使者求見~”紫宸殿大門外,一位玄武衛疾步而來單膝跪下稟報。
“太師?”
始皇帝與馮去疾等人都從沉思中驚醒,始皇帝愣了片刻站起來大袖一擺說:“速請使者入宮!”
“喏~”玄武衛退去。
馮去疾等人面面相覷,陳旭回南陽探親,回去半個月突然派人回來見皇帝,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始皇帝同樣是心情忐忑古怪,不知道陳旭突然派來一個使者是幾個意思?
很快使者跟著玄武衛來到紫宸殿外,是一位身穿青衫頭戴武冠相貌英俊身形俊朗的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始皇帝和馮去疾等一群大佬全都認識,乃是陳旭撿來的弟弟韓信。
“臣韓信拜見陛下,拜見馮相、靖武侯、狄道侯、蒙大夫、尉兵部!”
韓信站在門外對著始皇帝和一群大佬拱手,不卑不亢禮儀周全。